《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31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篇一】

  在当代大陆青年的思想中,梁秋实先生的名字都是同“资本家的走狗”纠结在一起的,一直以来,他都被当做鲁迅先生的论敌而为人所唾弃,在文革之前,梁秋实的文学作品受到彻底封杀很少为人所提及,但是80年代之后,随着当代的写作主体意识觉醒,梁秋实先生的文学作品却奇迹般的以秋风席卷落叶之态势迅速崛起中国文坛,尤其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成为享誉两岸的经典之作,散文《雅舍》更是在我国2003年为高中课本的《语文读本》第一册所收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析梁秋实先生的散文艺术风格特征、分析《雅舍小品》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当代的写作主体意识的发展轨迹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

  首先看梁实秋散文风格的演变和主体范围的界定。

  梁实秋散文风格的演变。“古典头脑,浪漫心肠”是梁秋实先生对自己的评价,从其一生思想历程的变化来说,从浪漫到古典再归于浪漫的演变过程在其散文风格的演变中表露无遗,青年时期的梁秋实特别推崇文学的浪漫主义风格,“革命的诗人拜伦啊!你为什么不要维持美满的物质生活和保守贵族地位,而偏要东奔西窜,去做一个自贬的流囚?世袭尊爵的托尔斯泰啊!你为什么不优游于物质生活贵族之下,而偏要品尝人世的艰辛?……你们这些环境的叛徒啊!你们这些伟大的作家啊!我赞美你们!”。在《拜伦于浪漫主义》中,梁秋实以强烈的感情迸发用直抒胸臆的笔法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浪漫主义风格的追求。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受新人文主义理论的影响,在1924年当他以衷心赞扬的态度接受白壁德的理论后,散文风格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转变,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散文文字中再很难看到比拟从前的炽烈奔放。1947年,《雅舍小品》散文集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完成,也标志着其散文创作的成熟。这种风格一直持续到1974年,当他用爱与激情写出了情词火辣的《雅舍情书》,早年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才重新复归。

  梁实秋散文主体范围的界定。虽然梁秋生先生的散文风格一波三折,从浪漫到古典再归于浪漫,但是其散文最高艺术成就依旧是他古典主义风格的散文,尤其是以古典主义风格为代表的经典之作《雅舍小品》这部在古典主义文学观指导下创作的散文集是其散文艺术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梁秋实别具一格的“雅舍”风格形成,在此后的一系列散文创作中,无论是论书谈吃的平凡还是悼亡怀旧的哀怜,都与《雅舍小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都有着“雅舍”风格的影子。

  再看《雅舍小品》雅趣横生的幽默人生。

  对于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台湾的关国轩先生曾经这样评述:“谑而不虐”,对于梁先生散文的幽默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笔者认为《雅舍小品》作为梁先生散文作品的巅峰之作,集中体现了幽默中感悟人生的艺术风格特征。比如说在《衣裳》中梁实秋先生是这样进行风趣描写的:“中国的旧式女子出而问世必需具备四个条件: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可见衣裳是要紧的。”评述这段文字,我们可以说梁先生在不着痕迹的描写中蕴含着深远的幽默。比如说在《请客》中,梁先生数中国人请客的种种顾虑和麻烦,请一次客,首先要考虑客人的层次、身份、人数、男女等等,而后再分门别类的进行购菜、做菜,客人到来后,入席时要进行虚伪的谦让,席后还免不了高谈阔论一番,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客人尽兴而来败兴而归,主人则疲乏难言无奈善后,在平实的幽默语言中,梁先生将中国请客席间的种种世态不留余地的表现出来,在幽默的背后却是引人回味的苍白与深思,让读者如同人生百态的旁观者,顿时有了清醒的感觉。这样的幽默意味无穷,增添了小品的回味力量。虽然说在某一段某一句中实难找出一句可以引人发笑的语言,但是整篇读来,却是让人回味无穷,在启迪心灵的同时,顿时让人感觉妙趣横生,平淡中渗透哲思,幽默中蕴含讽刺,令人发笑,引人深思。

  三看《雅舍小品》浓郁优雅的贵族气质。

  对于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连续的四十多版畅销香港、台湾和内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而非凡的艺术魅力,研究其散文的艺术风格,浓郁优雅的贵族气质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家,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舒适情怀,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接收了西方文学尤其是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英国文学中贵族的优雅在《雅舍小品》中真可谓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仅是贵族气质般的优雅文调,在关于批判市井之流的语气上、在村妇骂街般的口吻上,贵族式的雍容闲和更是表露无遗,无论在《雅舍小品》的题材选择上的大气磅礴还是写法上的贵族优雅风趣,整部散文集都散发出一种浓郁优雅的贵族气质,具体而言,笔者阐述如下:

  富有优雅贵族气质的知识性与思辨性。《雅舍小品》富有着极强的知识性与思辨性,文章好比一位学识渊博的贵族优雅的在众多读者面前广谈博论,中西结合妙手拈来,跨古越今旁征博引,就比如说《手杖》一文短短千把字,引用跨古今并中西,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盛唐时期的唐诗,古希腊文学中悲剧的.谜……这些跨度极大的文化沉淀在梁先生的笔下,信手拈来犹若天作之和,看似形散却是意味深远,整部散文集几乎篇篇有引用,段段有内涵,学识的渊博令人惊叹,文章的知识性让人钦佩,在融合了诸多学识之后的《雅舍小品》表现出来的认识慧性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雅舍小品》更富有优雅贵族所具有的内在的强烈的辨性,比如说在《洋罪》一文中对“新生活运动”讽刺中,作者只是举例式的进行描述:①人数十三谓不吉利。②划火柴点纸烟,只点二人,不可点三人。③朋辈对饮有高杯碰杯之谈。还有订婚广告的恶作剧,万愚节的玩弄笑语等所谓的新生活……当读者读到这些可笑的例举时候,通过大脑的思辨就会一针见血的辨别出“新生活运动”搬弄是非的可笑之处,如同优雅的贵族不带脏字的唾骂了“新生活运动”的可笑与可悲,隐晦而不失精彩。

  贵族般优雅的记叙抒情写作手法。虽然说《雅舍小品》主要是议论为主,但是整部散文集广泛的使用了记叙抒情手法,从而让整部文集的文调富有了妙喻连珠、描写生动、情韵悠长、清丽优雅的特征,让整部文集表现出一种文化贵族式的一贯的从容优雅姿态,如《音乐》中秋雨落时,初听如蚕食桑叶,悉悉嗦嗦继而淅淅沥沥,打在蕉叶上清脆可听。风声雨声,再加上虫声鸟声,都是自然的音乐。”像这样的文句,在梁实秋文中俯拾皆是。

  作者对自然界的万物及人性百态均信手拈取,层层剥开,娓娓道来,风趣而又隽永往往有令人掩卷莞尔,回味无穷之妙。这样的段落在文章比比皆是,可以说融议论与描写于一体,将现实与艺术相勾连,在讲究文章艺术性的同时,“点头哈腰”的写实主义手法更是形象生动的将社会中某类人群的丑恶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联系当前社会,笔者认为依旧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总而言之,《雅舍小品》以其聚焦般的写作手法融议论、抒情、记叙和描写于一体,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了文章“血肉之躯”,赋予了文章生命。

  四看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风格特征。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曾经这样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雅舍小品》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和谐统一关系,在整体的语言风格上,君子般蕴藉的辞采和贵族般典雅的文气让作品成为了“文质彬彬”的典范。作为一位典型的精神贵族和文化领袖,梁实秋先生以欣赏的态度和从容的心理来欣赏生活来感悟人生,在《雅舍小品》的艺术风格上,无论是雅趣横生的幽默还是浓郁优雅的贵族气质,整体上都让散文形成同样一种审美的风范,那就是文化贵族式的从容优雅的气质和风度,当这种风范渗透文学作品后,品读其文,顿时令人如沐春风,感受优雅从容,一见再难忘。

  毫无疑问,《雅舍小品》是当代散文中极具艺术魅力的经典之作,文章骈散相间的修辞运用让行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姿态横生、雅俗共存的使用词藻让文章似优伶小戏妙趣横生让人爱不释手,中外资料信手拈来若天作之合统一和谐,表词达意言简意赅在平淡中将人生哲理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学大家,梁秋实先生受其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和古典主义文学观影响,赋予了《雅舍小品》优雅中体现贵族风度、幽默中感悟妙趣人生的艺术风格特征。该书在台湾已经销行30多版,他的《雅舍小品续集》和怀念他的亡妻的《槐园梦忆》,在台湾读者中也受到欢迎。晚年来,他已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因年渐老迈,耳朵重听,多所不便。他曾在台湾联合报发表了怀念北京的《故都乡情》一文,流露出他晚年思念乡土和热爱国家民族的感情。他在文章中说:“大概人都爱他的故乡,离乡背井一向被认为是一件苦事。其实一个人远离家乡,无论是由于任何缘故,日久必有一股乡愁,一定能体会到廋子山的所谓‘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我是北平人,我生长在北平,祖宗坟墓在北平,然而一去三十余年,‘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可惜他的愿望未能实现,1987年病逝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