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永生的眼睛》,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代人为盲人捐赠眼角膜的感人故事。
我觉得书中父亲的这句话特别让我难忘: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是啊,一个人死后如果把身体的一部分给予他人,那他的死就是值得的。一个人把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赠给了盲人,不但帮助他人远离了黑暗,得到了幸福,其实自己同时也可以继续看着这美丽的世界,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永生。
文中作者的女儿温迪,一个14岁的小女孩。她为外公捐赠眼角膜而骄傲,她为外公大爱无私的精神而感动。后来,可爱的温迪遭遇了车祸,母亲遵从她的遗愿,将她的双眼角膜也捐赠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外公的博爱精神在她的身上得到了传承。
在读过文章后,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题目叫《永生的眼睛》。原来文中一家人把眼角膜捐赠给了他人,既可以帮助他人重见光明,即使去世后也可以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这美丽的世界,那么就延续了眼睛的生命与价值。他的眼睛就永远不会离开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永生,这就是大爱精神的接力和延续……
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据我所知,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在此,我呼吁: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捐赠眼角膜和其他身体器官的队伍当中来,相信,只要我们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学了《永生的眼睛》一文,我的心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水,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讲述了琳达的父亲将她去世的母亲的眼角膜捐献于他人,琳达为此痛苦难忍。但父亲的一席话给琳达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父亲去世后,琳达遵从父亲的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一举动让琳达14岁的女儿温迪感到自豪,所以,温迪便立下了学习外公捐赠眼角膜的志愿。
作者琳达从开始的愤怒、不理解父亲的用心良苦到自己也为父亲的所作所为而感到骄傲的过程中深受触动,因为父亲一句简单的话语点化了她的心灵,“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你能给予他人,使他人恢复健康,那就证明我们的死是有意义的。名人爱因斯坦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琳达一家人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生命却能创造出永恒的精神。琳达一家用眼角膜传递爱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因为父亲留下的并非一副角膜,而是他那一心为人着想,因帮助到他人而感到快乐的品质已根植于后代,并世代相传。所以,生命不仅仅是让自己幸福,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生命让别人因为你而活得更精彩,更幸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会使你更快乐,更幸福。
在这和谐的中国里,有着许许多多这样无私而又崇高的人,他们将爱心世代相传,而我呢,也要做一个爱心的传递者,爱社会的每一个人,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因为爱更美。
我们今天学习了《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母母亲死后想捐赠器官,可女儿不干,在女儿琳达长大后,终于明白了父母为什么要捐献眼角膜。最后她激动地把温迪抱在了怀里。我最欣赏的是这句,“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已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这句话可以说明作者为自已的母亲打抱不平。因为琳达认为母亲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把母亲的眼睛角膜给予他人,那么母亲就变成了残疾人,她如果到另一个世界,也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为什么要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还要承受着这种折磨,这使琳达无法理解。
“琳达一个人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于这自已身体的一部分。”父亲给琳达在讲道理,使琳达明白了能在死后为残疾人捐赠器官是件很光荣的事,也是唯一能为这个世界做一个小小的无私奉献。父亲跟琳达说“他和妈妈认为如果死后能为那些残疾人做一些奉献,那么他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这可以说明父母非常愿意帮助那些残疾人恢复健康。后面,一天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角膜。
这说明了父亲对残疾人特别关心,甚至认为只要能帮助那些残疾人,就算是心脏、皮肤也都要捐。从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了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角膜。这说明琳达已经明白了父母捐眼角膜的原因。因为如果她不明白的话,也不会遵照他父亲的旨意。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这说明父亲认为做为一个健全人,我们应该捐赠眼角膜。因为假如你是一个盲人,你一定会自暴自弃,就算你不自暴自弃,你也只能凭着想象的空间编织一个虚拟的画面,到那时你就可以体会到那些盲孩子心理,既然我们是一个健全的人,我们就应该捐献器官,使我们得到永久生存。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了《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件令人眼泪淌下、极致悲伤的故事:
琳达14岁那年,一场疾病夺走了她的母亲。当天下午,警官来到他们家,问是否可取用她母亲的角膜,爸爸居然答应了。琳达极至爱她的母亲,她冲动地认为,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完整地离去,一根毫毛也不能丢,何况是角膜。父亲平静地教育琳达: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身的一部分,他和妈妈早已决定死后捐献器官了。
父亲老了,他愉快告诉琳达,死后他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并认为一个盲童能像琳达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这是件好事。温迪知道了外公的心愿,说以后也要学外公捐献器官,琳达这才得知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而是教育孩子为一切给予的高贵品质。
天有不测风云,琳达年幼的女儿也丧于车祸,她把女儿的角膜捐献出去后,收到了一封信,并得知两个昔日盲童重见天日,并能画出美妙的画后,她十分开心。
读完之后,一颗晶莹的泪珠淌在我的面颊,“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多么令人感动的言语,竟出自十岁少年之口。我曾试过装残疾人,无论怎样,他们的痛楚我们是感受不到的。即使只缺一个小拇指,那就要面对许多困难。在盲童学校里,妈妈来看望盲孩时,可爱的孩子们摸着那张熟悉而陌生的脸,想知道自己的妈妈长得什么样,他们大声呼唤:“让我看一次吧,哪怕就睁眼一次!”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死后,捐献出所有完好的器官,可以让无数残疾人得以健康。
我死后要学温迪和她的外公一样捐献器官,救助一个个因患癌而危垂的生命,让一个个残疾而想轻生的人摆脱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