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31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1

  今天把一整本《看见》看完了。这本书买来以后我仅仅翻看了几页就把它扔到书架上,这一放就是一年。原因是这本书太厚了,当时的我比现在浮躁多了,根本无法沉下心来耐心看完一本这么厚的书,更何况当时买书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就是觉得人活着应该多读书,脑子笨更应该多读书。于是就在网站的畅销书榜单里看到了这本《看见》,看销量和评论都还不错于是就买了回来。直到前阵子随手翻了几页才发现这本书写的还挺好,挺真实,于是就每天睡前看一章,每一章都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事件,看书的过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书的名字看见”一样,我可以通过柴静的眼睛看见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像自己亲眼见证过一样,妙不可言。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本书由央视著名记者柴静所写,她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十年来在央视的成长历程,引用作者在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的一段话来理解她写这本书的目的最合适不过。

  “在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果报道自己。”

  这本书一共二十个章节,每一章是一次采访记录,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中发生的人和事都真实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本书中的采访对象有杀人犯、抑郁症少年、同性恋者、留守儿童、政府官员等等......每一个事件都具有代表性,每一个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都直指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病症,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我压根儿就不会去关注这些边缘群体以及群体背后的事件和事件背后隐藏的真相。很幸运,柴静在这本书里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每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她没有过多地被固有成见和个人感情所束缚,而是站在观察者和陈述者的立场客观地讲述这些事件。她把包裹在真相外部的表皮一层一层地剥开,将真相暴露在读者眼前,让我不至于疑惑和茫然。也许书中的结论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结论足够客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件的解读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各种感受只能因人因事而言,决不能一概而论。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2

  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触良多。看书之前,在网上看了很多介绍、书评,反映甚好。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介绍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是一本出入职场的心路历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很沉重,以致于我无法一目十行,速读完成。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采访新闻和事件,但她并不是在简单的去描述这些片段,用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辉煌与荣耀。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着不断犯错、不断推断、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她在写的,其实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柴静在十年中探索着逻辑,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思考,独立的思考,摆脱自我影响的思考。何谓成功,在我看来便是平和,宠辱不惊。如何能够平和,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之上,自知自己是个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内心学会平和得制定目标和计划、判断得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平和很难达到,至少目前的我做不到,这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过程,不知十年后能否做到?

  同样柴静的敬业令我折服,为了记者的.职业道德,不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打磨着自己的冷静和理智,但她热爱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我的第二个感触便是责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在山西采访时,一位官员带着讥笑的说: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我办的就是。 她可以在不断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走入非典病区,顶着各种压力采访敏感话题,凭的就是一份责任感。在采访两会时,有个编导说柴静看你采访,眼睛里都放着光,攫取的光,这种光正是她的热情的所在。责任感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是一名教师,我的职业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意味着改变别人的思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责任感在我看来就是不愧对每一节课,不敷衍,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任,能让我的学生从每节课中学到一点内容,也许这种看法比较肤浅,但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达到的目标。

  《看见》中还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尊重不等于礼貌,理解也不是可怜。存在即合理,我们往往只看见受害方,一味的去谴责侵害方,却缺少对于他们的谅解。一个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温柔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话,即使她父亲经常殴打她母亲,她仍然相信父亲会温柔,只是没有被发现。Kim对孩子说可以恨爸爸错误的行为,不要恨爸爸这个人。我们缺少的就是这颗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宽容。容忍还有个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没有改变侵害。宽容有个宽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可以对他们的行为提出合理的建议,但表示对他们错误行为的理解,这是我要去学习的。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