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前的谈话初一作文(精选6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餐桌前的谈话初一作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快吃,快吃,现在长个儿,要多吃点啊!”爷爷一边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肉,一边唠叨着。奶奶也说:“是啊!是啊!长个儿一定要多吃。”这,是在爷爷奶奶家常有的一幕。
重阳节那天,我到爷爷奶奶家去看望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知道后,就开始忙活起来,到街上买肉类等。
晚上,一开饭,奶奶就盛了一碗热饭,然后对我说:“快,趁热吃,否则等一下凉了就不好吃了。”我接过饭碗,吃了起来。奶奶就把肉和龙虾放在我的面前,而爷爷奶奶的座位前却是那锅不知吃了几餐的黄瓜汤。接着,奶奶又忙开了,开始夹了点菜给我,又夹了肉和龙虾,放进我的碗里,说:“来,吃点肉和龙虾吧!有营养。”说着还帮我把龙虾去了壳。没一会儿,我碗里的东西都快要推成“小山”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肉和龙虾,然而,奶奶却吃起了黄瓜汤,我看见了,就说:“奶奶,您们吃肉吧!”“我不吃,你吃吧!”奶奶说。“您不吃,我也不吃。”我边说,边不停地往碗里夹黄瓜。但奶奶却把我碗里的黄瓜夹到她的碗里,还装作一副生气的样子,说:“孩子,你正在长个子,不多吃点营养怎么行呢?”
见这招没用,我只好用了另外一招。对奶奶说:“奶奶,肉怎么这么不鲜啊?”奶奶听了后,半信半疑地夹了一块肉尝了尝,说:“挺鲜的呀!怎么会不鲜呢?”“您在吃一口。”我说。奶奶听我的话又尝了一口,还是没感觉。我被奶奶的傻样逗笑了。奶奶看了看我,又看了看肉,突然恍然大悟,也高兴地笑了。
在我成长的道路中充满了爱。餐桌上的爱,是爷爷奶奶希望我健康成长的一种寄托。
站在楼下望着,此时已是万家灯火,拖着疲惫的身躯向家里走去,只希望家中温馨的气氛和飘香的饭菜能够减轻我的负担,放松我一天以来紧绷的神经。
然而,走进家门,这种期望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父母都板着脸,笔直地坐在餐桌前面,也不说话谈笑了;平时电视里放映的球赛或电视剧也通通关掉。家中甜蜜轻松的气氛荡然无存。
我磨磨蹭蹭地走向餐桌,坐下来,企图拖延时间。
母亲给我夹了两块肉,“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她装出一种若无其事的口气,不怎么成功。
“进入主题吧,想说什么直接说。”我不动声色地把肉夹了回去。
“据说你在学校纪律不好。”父亲道。
“从哪儿看出来的?”我夹了口菜,塞进嘴里。
“老师说你上课回头着。”他扬了扬眉毛。
“对呀。”我感到有些恼火,“不就回了个头吗?”
“回了个头?”父亲有些不可置信。“就回了个头?”他重复了一遍。
母亲叹了口气。我问:“怎么了?”
“你的态度很微妙吗。”
“说明你不重视这件事喽。”
我被父母问得不耐烦了,把筷子一放:“不吃了。”便大步走回屋去,把门狠狠地甩上,坐在床上生闷气。
“叩叩。”有人敲门,我没理会。
“砰砰砰。”现在是捶门了,我缓缓地把门打开。
是父亲。
他也坐下来,正视着我,说:“你对这事儿很不以为然。”我张张嘴,又闭上了。他继续说:“闺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你现在是一个回头,错过了一个重点,那以后呢?十个、百个、千个重点都错过了,还了得吗?”
我陷入了沉思。
“走吧,去吃饭。”“恩。”
饭菜在唇齿间溢香,父亲的话也久久回荡在耳边。
晴空万里,一只鸟落在窗外的栅栏上,悠闲地眯着眼,享受着阳光。窗内,我们刚吃过午饭坐在餐桌前闲聊着。
母亲坐在餐桌前,看着窗外的鸟说道:“你看这只鸟多么安静,多么悠闲啊,它哪里用管这么多事呢?”
我应和着说:“有道理,有道理,如果我能像它一样无忧无虑就好了。”还没等我说完,父亲就回过头来盯着那只鸟,摇摇头说:“那是你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它的忙碌与危险。”他抬起头望着天空说:“快要下雨了。”
果然,不一会窗外便乌云密布,狂风将树枝吹得东摇西晃,闪电像一道利刃划破天际,随即,便下起了倾盆大雨。而那只鸟却突然睁开了眼,锐利的目光刺向天空,穿过一切障碍,看尽一切坎坷。它尖叫一声,这尖利的叫声仿佛斩开了大雨,斩开了乌云,斩开了狂风、斩开了懦弱、斩开了退缩、斩开了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他振翅一跃便飞向了天空。
“你看,在无休止的风雨中他恐惧了吗?不,它没有,虽然明知前方充满了危险,但它依旧振翅高飞,破开黑暗冲向黎明。”父亲严肃的话在我身后响起。“它不如我们,它没有一个永久的定所,没有身后的依靠,它有的只是那一对翅膀,带它经历磨难,迎接最终的光辉。”母亲说。
那只鸟在狂风雨的侵袭下似乎无比脆弱,任由豆粒般的雨滴打在身上,但它终不退缩。
雨停了,风住了,乌云散了,太阳光穿破黑暗重新照在地上,鸟停在地面上抖动着翅膀上的雨滴,此刻它面对着太阳,高叫一声,便再次振翅一跃,迎向灿烂的光辉。
我自言自语地说道:“经过了风雨,历过了坎坷,感过了伤痛,只要永不放弃,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那只是迎向明天的前奏罢了。”
又一个周末的晚上,饭后,餐桌仍然是父亲、母亲和我的依恋,我们围坐在一起,听博学的父亲传道解惑。
我把刚刚预习了的《诫子书》翻开来递给父亲。“父亲,我非常喜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但我有一个问题,关于‘淡泊’,课本注释为‘内心恬淡,不慕名利’,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不追求名利’,这和‘明志、致远’不相矛盾吗?”
父亲略微思考了一下说:“今年春天在成都游览‘武侯祠’时,面对‘淡泊明志’的牌匾,也有朋友提出过同一问题,对这个问题我曾经做过梳理。”
“首先,语境对于词的意义起限制作用,理解词义要根据语境加以变通,不可死板,即使是单义词也一样。”(见初一上册第25页)
“其次,关于‘淡泊’一词的内含,”父亲说,“还记得我给你讲过的《呆若木鸡》《梓庆为鐻》《曾国藩在岳麓书院读书》的故事吗?”我点点头。
父亲接着说:“那只被训练成了的斗鸡,不再虚浮骄矜,不再应着响影而叫而跳,不管周围有什么动静它都没有任何变化,而是一心应对其它斗鸡,这种心无旁骛的专注就可以叫做‘淡泊’;梓庆为鲁侯制作悬挂钟鼓的木柱时,先静心斋戒,他忘记了‘庆赏爵禄’,又忘记了名声,最后甚至忘记了自己和朝廷,这种斋除了杂念的平静就可以理解成‘淡泊’;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与某生同住一寝室,某生的脾气暴躁,不是嫌曾国藩占据了好位置,就是嫌曾国藩挡了他的光,而曾国藩总是宽容地予以退让,从不为琐屑小事与室友发生矛盾,这种欲为大树而不与草争的气度就可以理解为‘淡泊’。”
“所以,”父亲总结说,“‘淡泊’与‘明志、致远’并不矛盾。一个人心中有了高远的大目标并全力追求时才会淡泊,这是一种智慧境界,因而也会成就伟大的人生。”
听了父亲的解说,我由衷地竖起两个大拇指,称赞道:“父亲,你不仅是在解说词语,也是阐释人生!I love you,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