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立春作文合集十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立春作文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每天早上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中央发布的疫情通报,今天终于看到治愈病例超过了死亡病例。在这样的特殊时刻,那些身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科研工作者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线!
这个冬天似乎异常漫长。村子里也不像往年这个时候那般热闹,鞭炮烟花声少了很多,家家户户听不到聚餐聚会的大动静。宣传车的大喇叭每天都在告诫村民注意卫生安全,提高防范意识。
这个春节,我们哪里都没去,没有串门,没有拜年,静静地待在家中。寒冷的雨天里,大家围坐在火盆边烤火聊天,谈论着疫情的防控,感受着亲情的温馨;晴好的日子里偶尔携手去附近的山林和田野走走,松脂的清香和野草野花的气息扑面而来,入夜后新月皎洁,群星璀璨,立在星空下,。
乡亲们有时候会三三两两在一起,各自选择一个点,或蹲或坐,说着家国大事,抗疫进展,生产生活的安排,也有家长里短,街谈巷议。和平日里一样,说到哪里就算哪里,说着说着便散去回家吃饭。
是啊!我们可以从早到晚安心地陪着所爱的人,远离喧嚣,远离应酬,感受慢时光,感受天伦之乐,感受难得的安宁和静谧。感谢那些战斗中的勇士,我们享受的亲情陪伴,正是他们可望而不可求的幸福!
山脚下矮小的灌木枝丫上鼓出了许许多多的小花苞,草树开始萌生出嫩绿的幼芽,使人心生渴望和希冀。寒冷的冬天终将让步给温暖的春天。
立春将至,满怀祈盼,愿山河无恙,一切安好!
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传统的一个民间习俗,就像年三十夜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一样,伴随着人们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了,一直延续到今天。
关于春饼,各地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民间流传说:立春之日吃春饼被称为“咬春”,意思是防病去灾,迎接新的一年春天的到来。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可见早在唐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有这个立春吃春饼的习俗了。
春饼有两部分组成:一是面饼,二是菜。面用开水烫一半面,再揣上一半干面,和成面团,擀成薄园饼,园饼讲究要园、要薄。擀好的园饼一定要在上面轻轻抹上一层油,两张合在一起,上平锅烙,为的是不让饼和饼之间粘连,同时吃起来也觉得口感爽滑,配着在里面咯吱咯吱作响的菜,外软里脆,口味特别好。二是菜,菜大都是采用绿豆芽、韭菜、土豆丝,三样炒在一起。炒时,绿豆芽、土豆丝先用开水焯过,再和韭菜一起炒,炒时千万注意不要炒大劲了,一定要保持绿豆芽、土豆丝、韭菜的鲜、嫩、脆生劲。把炒好菜平摊到已烙好的薄饼上,用筷子夹着一卷,卷成一个园卷,春饼就做成了。把春饼放入嘴里用力一咬,满嘴全是春天的味道,心里也顿时觉得春天来了。
我奶奶是做春饼的行家,奶奶做的春饼在左邻右舍可算是出了名,没有不拍手叫好的。每逢立春,左邻右舍做春饼时都请我奶奶去作指导,我奶奶也从不保守,戴上洁白的围裙和雪白的厨师帽,帽詹下露出了花白的鬓角,像个很有资历的特级面案师似的,指指点点传授做春饼的技艺。
我奶奶和的面又软又劲道,擀出的饼比五十克的书写纸还薄,烙出的薄饼松软可口。菜炒的绿(韭菜)白(绿豆芽)分明,脆生劲就别提了。把菜往薄饼上一摊,用筷子夹着一卷,把卷好的春饼往嘴里一放,咬一口外软里嫩,特别香甜,吃了这卷,还想吃那卷。为此,我小时候天真的总盼着立春这个节期快到吧,那天天是立春才好那,我好天天吃奶奶烙的春饼。
我坐在西边浣纱,碧绿清凉的液体从指尖滑过,掠过剩下的一根根白纱交织,轻轻的拂着池底的鹅卵石。浅浅的映出自己的发髻,身后柳条新生的叶芽划过鹅黄的衣衫,柳絮似樱花雪般落下来,睡在略有些沾湿的泥土上。一只修长干净的手指轻轻的扦起那团柳絮,极小心得,像是生怕涅散了。好一双英气的手指,我不由感叹。
抬眸,惊诧。那修长手指的主人竟也生着如此狭长的一幅眉眼。就是这狭长的缝隙,竟吸走了的一生。在下范蠡,他微笑着走来。
那天,正是立春。
一水的春光浣着纱。
依旧每日坐在溪边,任春水虑过白纱。
他时常来,指尖扦一两朵柳絮。狭长的眉眼望着溪头对我讲村外的世界,以及他口中最崇敬的那个王,勾践。我不免好奇,能令他如此折服的男子究竟如何?我们的王。我不知道。只在他狭长的眉眼中看出仰慕。
花落还未重绽,忽有一日,他不再来。
寥寥数月,剩我一人依旧浣纱。只是,那碧绿澄澈的液体冷的刺人。
再见他,他已微微憔悴,指尖的英气略微有些凝重。
越国战败,吾王被俘,珍重!他只留下这几个字,转身离去。
柳絮肆意地落到他肩上,映着被风灌满的白色长袍。那天,又是立春,却依然寒冷。
再来时,已是数日之后,他英气的指尖不再是雪白的柳絮。而是,勾践密诏。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惊觉!已然立春了。
数月的安静,在没有新冠的肆虐前,是不曾有的,而泱泱中华一路披荆斩棘,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病毒虽没有被彻底消灭,但也为这不可阻挡的正气吓得不轻,趁它闲暇之时,带一颗归璞之心,赴一场年前允诺。
萧萧春雨密还疏。下了车,踏上既熟悉又陌生的蜿蜒小道,两道脚印。一道深,一道浅。眯起眼,看向尽头,是那朦胧的静谧白雾蔼?还是久违的人间烟火气?在立春之际,诚然,都是春天眉目间的温柔。
猛地,那条跟随阿婆十几年的老黄狗出现在眼前,他摇着尾巴似在催我快点赶路。
一路飞奔,顾不得泥泞与否,直冲进厨房。“伢子哟,吃饭喽!”紧紧地拥住正拿着锅勺不停翻动着的阿婆,伴着熟悉的乡音。许是那毫无顾忌的脚步声,联系了跨越半个世纪的这头与对岸,又许是对岸的怕这头她的牵挂饿了肚子。一桌子热腾腾的饭菜,每一粒米都很沉。
“来,伢子,吃这个!”
阿婆夹到碗里的火腿肠与其他的土豆、红薯、青菜……并不搭调,反倒万抹绿中一点红。“阿婆是不吃这东西的,怎么……”抬眼循望四周,那火炉上的红袋子里,竟装的我的一些“老友”,不禁想起那两道脚印,一道出,一道入。
跨一个山头,走两里路,在村子里最繁盛的地方才会有这么一个不到五十平方米的小卖部,那条路上洒满了小时候我与阿婆的记忆,心头猛地一震。
一张旧桌,两幅碗筷。这似乎成了亘古不变的剧情,只是如今来得迟了一个春天。蓦地发现我已错过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看着阿婆仍大口吃饭,扯着我讲田里的大白菜和新生的玉米苗,还像往常一样讲到开心的事儿了就放声大笑。我松了口气,这也许能消除一些一年来带来的担心吧。
傍晚风起,吹香而止。日子对于初三的我只能用匆匆来形容,纵有万般不舍,总要踏上归途,伴着花开傍柳,在望岁月流的慢些时进入了梦乡。
月光清幽,淅沥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黄的灯光下,阿婆小心翼翼的装着鸡蛋、白菜、腊肉、咸菜……
忽然一阵春风挤进茅屋的窗隙,阿婆似乎着凉,带着浓浓的倦意,咳嗽了几声。
我于梦中惊醒,征征地看着灯下年迈的阿婆……
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