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就在距离咱们濮阳市几十公里远的山东省聊城市。这个长时间受齐鲁文化滋养的城市,一来到这里,迎面就扑来一股股山东韵味。
在山东老家,有这么一句谚语:“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参。”小年一大早,大家就把家里门上的“福”字、对联、神像什么的撕下来,夹上些元宝、纸钱,堆在一起烧掉。这就让看管了这个家一年的灶王爷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总结、汇报”这家人一年的表现和情况。表现好了呢,就可以得到玉皇大帝的恩赐:来年丰收或者大吉大利,在新的一年开一个好头。可如果表现和情况都不好,惩罚是很残酷的哟!
“二十八,贴窗花。”在腊月二十八,灶王爷从天上回来,而在这五天中,家里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而要再把灶王爷像重新贴上,从这天开始,新年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迈来,离我们越来越近。
大年三十是除夕,大早上5点钟,卧室里早就没有一个人影。大人们起来弯着腰,在厨房里、屋外准备着迎接新年了。大家有的出门站在椅子细心地贴着对联;有的在屋内给床铺、茶几换上崭新的床单、台布;有的则在厨房准备晚上年夜饭吃的饺子、丸子、大馒头、大枣等需要的东西。平常早上听不到一丝鸟叫,可在除夕这一天却充满了欢笑和聊天的声音。而小孩子在这一天哪里还睡得着?他们从床上跳下来打打闹闹、嘻嘻哈哈,极尽捣蛋之能事,为这一天平添了些许生气。
到了晚上,家家都灯火通明。那些丸子下油锅、蒸馒头的声音早被一阵阵鞭炮和孩子们欢笑的声响覆盖了。这时大人们在院子里洒满了芝麻杆,踩在上面吱吱地响,别有风趣。在这黄灿灿的大地上,也点缀着红红的纸片。这是因为,古代时有一种叫“年”的怪物,常常下山来人间捣乱,人们的生活一直不太稳定。直到有一天,“年”又来的时候,一个农夫将一些芝麻杆铺在了地上。芝麻杆的口很像一排排锋利的牙齿,仿佛可以咬断一切事物。“年”见了又惊又吓,马上往回跑,跑回时又见到了有位老人在用红纸剪纸,于是它逃回了老巢,再也不敢出来了。事后人们得知“年”害怕这两种东西,便在院子里铺满了芝麻杆和红纸,以求平安吉祥。
年夜饭通常十分丰盛,各种山珍海味齐聚一堂,而且想一顿吃完也不可能。孩子们在使劲竞争,他们左边咬着海鲜,右边啃着鸡腿,哪还有空闲说话?到了晚上,大家都要守岁,即便是小孩子,也要等新年钟声的敲响。
大年初一,人们都换上了崭新的衣服,敲门声更像一支支进行曲。这一天没有平静的时候,阵阵的炮响、匆匆的脚步声。几乎每一个人遇见另一个人都会打招呼、说着吉祥的话,互相拜年。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铺户前都挂起了火红的灯笼,少则一二三盏,多则四五十重。有纱灯、有宫灯。而些许伙计们也不由自主地放飞孔明灯。这一天,自然要吃汤圆啦!一颗颗光滑晶莹的汤圆在沸水中滚动,熟透了盛入碗中,滑溜溜的让人不知从何下口。
在这一个富有地方文化气息的城市中过年,一定倍感快乐。明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又要怎么诉说我家乡的快乐呢?
家乡的春节,素来让我好奇,过惯了县城里“清淡”的春节的我更是想一探究竟。我猜,它一定洋溢着家乡的特色。
我知道家乡人热情,厚道,好客,家乡的春节,果真如此!
浓浓的年味早在“祭灶”时弥漫开来。老家人到春节,最不可缺的就是三大样,烧“香”,串门,和看戏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一支支能点上十二小时的巨大的香。
老家的香可太绝了,它不仅个头大(高约150厘米),且防水又耐用。这种香并不执著于暗紫的颜色,工匠们灵巧的双手用金黄的银粉绘制出手一条盘旋着的龙,更在龙鳞上下足了功夫,凹凸不平,有起有落,龙的神态更是异常逼真,正要向你扑过来似的,两端还用橙红色镶上了“吉祥”二字。
据爷爷辈的老人说,晚上点着这么一支,它便会像秦叔宝和尉迟恭一样,整晚护着你,一年到头平平安安的。这香一户在春节期间通常备三支,除夕夜,初一夜晚,正月十五晚各一支。这香最有特点的地方还是它特有的香味。它丝毫不像平时的短短的那种香,点燃时散出一丝丝黑烟,而是略有一点儿好闻。爷爷笑眯眯地告诉我:“这香的寓意可多了,他让孩子们能够安心,辟邪,用处多了去了。”
随着第一支香在除夕之夜燃烧为灰烬,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初一就来了。这时,第二项必不可少的礼节-----串门压岁,便取代了一切。正所谓“一方风俗养育一方人”,老家的串门并不只是双手抱拳行个礼,说声:“新年好。”或“恭喜发财”。还要用这儿产的福橘和包给主人家压岁压惊。这不,我起床没多久,就有人上门拜年了。
这时候的主人家更不能小气了,你越是热情,越好客,自己和来客也高兴。第一个来拜年的是邻家的姆姆,我小时候可没少受她关照,她来给我们压岁,我可要好好招待她。姆姆前脚刚踏进屋里,我就迎了上去,脸上瞬间挤满了笑容,我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接过姆姆递过来的一袋“压岁礼品”,我知道,这也是一种礼貌。我将袋子拿进屋里后,连忙请姆姆上座。自己则忙不迭的给客人沏茶,瓜子糖果茶面包甘蔗桔子梨样样不能小气,因为来串门的人越多,表示你人缘好,况且这也是祝福的到来。姆姆高兴地喝完茶后,我见缝插针的与她聊起了家常。她很高兴,虽然席间我们的交流语言不是很通畅,也通过比比划划来交流,可是,老家人主客之间的热情与朴素却是挡不住的滚滚而来,温彻心扉。
初六这天,家家户户都兴致勃勃的谈论着下午三点,雷打不动的巡演戏。
下午两点半,我们早早来到祠堂,容纳一千人的大厅座无虚席,来自东湖镇各个村的老戏迷,小戏迷们坐拥一堂,好不热闹!
这场戏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不仅仅是演员们精彩的打斗,更是老家人对中国古老的戏剧文化的一种热爱与推崇。
难忘老家春节游,游见了老家春节浓浓的年味和老家人的厚道,热情与好客,谁能不说家乡好?
点评:作者紧紧抓住家乡过春节时的三大习俗:点巨龙香、串门压岁、看戏,体现出家乡春节浓浓的年味,更包含着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