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八年级作文六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作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又是一场倾盆大雨。
在这个常年如夏的城市里,下雨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加坡的雨来得猛,不给你打一个招呼,就耍了个“不速之客”。夹杂在雨声中的,是闪电,是雷鸣。一道划破苍穹的闪电,一声震耳欲聋霹雳,都足以让人震颤。而我总能对着这大雨发呆许久,思绪在不经意间飘飞。
家乡的雨,没有这么猛烈,到了雨季,便总是一连几天都绵绵不绝地下着。有时,雨点比针尖还细,比丛草还密,远远看去,真像轻柔的纱笼罩着整个世界。滴在身上,像是一层轻纱迎面扑来,十分惬意;有时,雨点又大又圆,打在伞上、树叶上,发出不整齐的声响,打乱了先前缓慢的旋律,好像由抒情诗蓦地变为摇滚乐了。窨井盖上立刻出现了一个个小漩涡;排水沟里也奏响了欢快的乐章;树叶在雨水的冲刷下更亮了;大地在雨水的笼罩中更柔情了;又好像一切都焕然一新了……
还记得幼时的自己故意不打伞,飞快地奔跑在暴雨之中,任凭雨水把自己淋得湿透,寻找着那一种爽快。而每当那时,妈妈总会担心地拿着伞追着我跑,还焦急地喊着:“快过来!小心感冒!”
又不禁想起从小就背诵的那些描写雨的诗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每每吟诵这句诗,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细雨仿佛迎面吹来,带些寒意的微风好似拂过脸颊。多想闭上双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南的梅雨时节,总是出现在我的梦境里。雨水悄悄地顺着人家的瓦楞滴落,无声无息,却浸润了每一寸土地;黄昏时,漫步在寂寥的小巷里,耳边是池塘边青蛙的叫声,和人家院里时不时传来的喧嚣。好一幅如诗如画的场景!
和雨相伴,便有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有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壮,有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哀,有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神秘,更有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愁情……
雨啊,你是一个何等神奇的精灵,被上天派遣到人间,为大地带来生机,为诗人带来灵感,为芸芸众生带来心灵的洗涤……
多想永远这样站在窗前,呆呆地看着落下的雨,静静地想着心里的事……
已经7、8年没有下这么大的雪了。在南方城市,下雪的机会总是那么那么的少。以至于下一场芝麻大的雪都要大惊小怪。然而,今天,真的下雪了!一整堂课我们可没闲着,实在担心这雪下到一半会停。尽管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雪花,一朵朵的飘落,纯洁无瑕,美丽无比!漫天的雪花,飘落在屋顶上,飘落在山坡上,飘落在我的手心里!载着满心的喜悦,把冬天的气质带给我们!所谓恋冬,我真正体会到了它的价值所在!“下雪了!下雪了!”仅仅这么一个讯息令我疯狂。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雪花的降临似的。放学回家时,雪很大,我没有撑伞,与雪真真正正地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天气很冷,我却全然不顾。晚上,其实雪还不大,只在栏杆处覆盖了很薄的一层。我尽情享受着这份大自然的馈赠,纯洁的产物。第二天,雪停了。然而地上已盖起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发出很好听的摩擦声。
满山,满树,白茫茫的。我沉醉在一片雪景中。满树的雪呀,真美,就像开了一树洁白的玉兰花,满山的雪啊,多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到处都是我所爱的白色!走到下坡时,虽有同学帮忙,但还是免不了调皮小精灵雪的一番“折磨”,害我摔得一塌糊涂。
同学们堆雪人的堆雪人,打雪仗的打雪仗,个个都是乐陶陶的。我的心里涌动着一阵喜悦。雪,着实带给我们不少欢乐。真希望时间就停留在这一刻,让我久久地欣赏着这雪景,久久地沉醉其中。
活着的人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感觉这一切很虚伪。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要那么忙忙碌碌的,有什么目标?到最后还不是剩下那衰老的身躯,静静的躺在泥土中,被虫子,细菌等腐蚀。只有骨头还存在。那么躯壳都消失了,灵魂呢?孤伶伶的飘荡飘荡。没有任何意义的。
脆弱而有弱小的生物,可怜而又可悲的一生,来来去去,反反复复。也许每个人都在更新都在进步,但是我还是要问一句,没有人向往原始吗?有人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更改错误,没有永远的现代人,而是古人。但是他们好像遗弃了一种东西,从盘古开天到今,历代的人们,把那原始人的“真”淘汰掉了吗。拥有智慧的“现代人”难道就比古代人好吗,还不是一样的生命。
刀火的日子中的古代人,还是温暖的生活中“现代人”。我想我会选择在刀火中体验。至少那样我知道自己还活着,没有灵魂的躯壳,何来作用!只有灵魂,最少可以努力试图做些什么。现在在教师里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静静地聆听那个人讲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不知道有什么用。
大家不是都是学以致用吗?那现在在做什么呢?学了那么多知识,到底有多少有用。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们终于可以停下脚步,注视属于松江的根。
——题记
树因有根才显得郁郁葱葱,显得枝繁叶茂;花因有根才熬过风霜雨雪,熬过花落花开;草因有根才冲破层层黑暗,冲破岩石大地。我们生存的这一片松江古城底下,同样也埋藏了深深的根,那就是广富林遗址。它跨过世纪,穿越秋冬,安静地沉思于华夏大地的一角。
初春的日子,我与同学乘车前往松江新城的广富林,我怀着几缕新奇和神秘的渴望走进这充满文化积淀的遗址。一边和同学在其中漫步,一边听导游娓娓地介绍广富林。广富林原称黄甫林、广福林古代属于华亭谷范畴,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发现并已证实:这是一处历史大跨越的圣土,几千年以来,广富林地区一直没有断过人烟,先民们在今天的广富林地段繁衍生息,以捕捞鱼虾、种地耕田为生存方式。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们因洪涝迁移到松江佘山以南的区域作为最终的栖息之地,于是这处田园水乡就成了他们的生长之地。这一文化遗存的发现超越了零星分布在该地区的其他文化,是十分稀有的文化瑰宝,成为松江的骄傲!
想知道广富林遗址的发现历程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1958年,当地农民开掘河道时,发现了大批古代遗物。1961年9月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探明遗址为2层。上层面积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纺轮、陶饼、带纹饰、硬陶和带釉陶等,系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存。下层面积7000平方米,有灰坑1个,墓葬2座。通过考古和挖掘,初步证实了广富林地区是一处相当有价值的考古宝地,为诊断松江悠久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1999至20xx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探和小规模的发掘,首次发现了一类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遗存,推测出广富林是松江最老最早的古城镇轮廓。
20xx年,随着这一带的规划建设,广富林遗址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发掘面积5000余平方米,开探方196个,为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田野考古现场。从遗址发掘出大量极具考古价值的遗存,其中东周时期的青铜鼎残器是上海考古工作首次发现,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时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谱的空白,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提供出新的材料。
无意中目光瞥向手表,发现时间已然过半。我和同学们来到晚明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陈子龙墓,它于1987年9月,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地1300余平方米。松柏环绕,郁郁葱葱;碑亭墓室,庄严肃穆。入口处辟有3米宽甬道,石牌坊作墓门,高6。7米,牌坊正中由著名书法家李一氓书“明陈子龙墓”。过牌坊甬道,缓步三级,为小平台,北侧新建3。3米高、2。7米阔的碑墙,嵌有著名书法家、学者顾廷龙先生撰书的《陈子龙事略》石四方,陈子龙画象石一方,古朴端庄。过小平台,再步四级,为墓前大平台。墓室为三穴砖砌券顶,坐东向西。
面对这历史名人的墓碑,我内心不禁感慨万千。不仅有对广富林文化的赞叹,更饱含了对陈子龙烈士的钦佩!
不知不觉中,和同学游览的时间所剩不多。我与同学向北走向在一座座小院,领略到各种式样的装饰品不同的风貌。再往前走是延伸公园的新建石桥,大多是复古的环龙桥,石桥大多是圆拱形,上面铺就石板,重塑了当年古镇的风貌。宽敞的路面上还有一座座横跨的过路楼,烘托出广富林的意蕴与不凡。这些跨楼造地很是奇伟,似有廊桥楼的特色,却又有了一份自然的超越;似有竹门楼的婉约,却又多了一丝刚毅……是的广富林作为松江的一个区域,创造了松江历史最悠久的神话。
是什么让胡杨“活了三百年不倒,死了三百年不朽”?是什么让黄山上的松“飞檐走壁”?是根,是在地下伸开无数手臂趴着泥土的根;是用细微的管道努力允吸着露水的根。
松江之根,我们的根。华夏存根,根扎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