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优秀传统作文锦集7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传统作文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这一天你到大街上去看看,到处是喜气盈门。
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我们这组开展的活动就是抄写春联,有“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春色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等等,我们还上网了解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
参加抄写春联这样的活动,大家都兴趣盎然。这次抄写、收集春联让我们收获很多,这些对仗工整的句子真是太美妙了,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说从这一副副精美的春联中还可以读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呢。作文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今天,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吧!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重五、端阳、端午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这天,家家户户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人们在这天还要悬菖蒲、洒雄黄水、挂艾枝、喝雄黄酒,杀菌防病。传说端午节源于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导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反对,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悲愤,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身亡。他死后,有人打捞他的身体,有人投饭团,后来怕饭团被蛟龙吞食,就用欄叶抱起饭团,投下汨罗江,这就成为今天的粽子。我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呢!
因为要吃粽子,所以妈妈要包粽子。首先把糯米用欗叶包成一个三角形,角要尖,然后放入3-4颗大红枣,用欗叶裹紧,系上五彩绳,一个粽子就做好了。妈妈一个个地做着,汗水无声的落着,终于,把粽子都做好了。接着就开始煮粽子,一般要煮一、两个小时才会又香又糯。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锅盖,阵阵粽香向我袭来,我尝了一口,啊多么美味的粽子啊!这是妈妈用辛劳的汗水为我制作的美食,我永远都不能忘怀。这就是我家的端午节! 祖国的传统文化像一座宝库,我像只小蜜蜂在这宝库里尽情采集。
今天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配戴香囊,我家当然也不列外。粽子的品种有很多。按肉馅分:有咸的、有甜的……按形状分:有三角粽、有狗头粽……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可以包粽子了。只见奶奶把粽叶卷成三角圆柱形的,下面不让它有空隙,放入一半的糯米,再放上肉馅,最后放进一点儿糯米,把粽叶盖上。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我见奶奶包得这么简单,自己也想包,便说:“奶奶,我也要包。”奶奶说:“奥丽,不是奶奶不给你包,而是你不会包,等你长大了,再给你包好吗?”“不嘛,我就要现在包!”奶奶经不住我的能牙利齿,只好让我先去洗洗手,拿一个最小的粽叶给我。我想:哼,奶奶真偏心,自己拿这么大的,给我的这么小。我不满意的接过这个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先把粽叶卷成三角圆柱形,不让下面有一点空隙。然后放入一小把糯米,正准备放肉馅时,却发现米不知道从哪里全部漏出来了。我疑惑的看着奶奶,奶奶却在一旁看着我的小脸笑弯了腰。奶奶走过来,将我手中的小粽叶重新卷成三角圆柱形,:“来奥丽,拿好了啊,我放米了,不能再让米漏下来了啊!”
奶奶笑呵呵的对我说。我双手拿着粽叶,紧张极了。“手放松,上面放松,下面捏紧”奶奶一边放糯米,一边对我说。在奶奶的帮助下,粽子包好了。粽子放进锅里,开始煮了,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把我吸引了过去。当粽子出锅时,我马上去拿了几个。当吃到自己包的时,我的心里甜甜的。晚上,妈妈送我了一个香囊,它散分着清香。我挂在胸前,人人都说好看呢!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的习俗也十分有趣。我以后一定要多做端午节的活动,体会体会它的快乐。名师点评:文章讲述了小作者跟奶奶学包粽子的事情,让读者见识了包粽子的全过程。这篇文章的条理很清楚,先介绍故事的起因,接着介绍粽子的品种,然后再介绍包的过程和品尝的过程。文章选材来自生活,展现了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文章如果没有笔误就很不错了。“奶奶经不住我的能牙利齿”中的“能牙利齿”是“伶牙俐齿”,这个成语用得也不太恰当,建议改为“软磨硬泡”。
“它散分着清香”中的“分”改为“发”。
大家可以画影图形,去追溯历史,也可以望梅止渴,去神思未来,但如果缺少当下的反思,不能从现实角度对端午节进行人文反思,那么,一个传统节日将又会沦为消费主义行为,会像中秋节一样,成为公关社交的节日,远离了文化的本质。
屈原和端午密不可分,一个现实的知识分子,和一个节日意义,互相勾连比附,这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知识分子,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屈原就是端午的精神的根柢。但是,大家对屈原的评价和认可,到了怎样一个文化高度呢?甚至,在今天吃粽子、赛龙舟的时候,大家想起屈原了吗?
端午节,如果离开了对“屈原”这位人文知识分子模范的思念与文化认同,就失去了端午节文化“失范扶正”的根基,如果传统节日的复兴,不能推动人文学科的复兴,那么大家就会永远生活在人造的光源下,光线足够明亮,足够温暖,但是没有成长,没有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也就没有理性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