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家乡的变化小学作文500字合集九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变化小学作文500字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六十年,祖国大地沧桑巨变。六十年的光景,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奶奶像我这么大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那时的中国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因为家里穷,奶奶只上过两年学,穿的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连电灯都成了奢侈品。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奶奶也走出了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又黑又矮的旧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室内设施一应俱全的新楼房。打开家里的衣柜,各种漂亮的新衣服在挂衣橱里摆放得整整齐齐。奶奶乐得合不拢嘴:“与以前的生活比,我现在的日子比神仙还美。”
漫步在平原县城的道上,琵琶湾公园、三国文化广场和和谐广场等休闲场所令人心旷神怡。琵琶湾公园里,绿水倒映着青山。银装素裹的大理石桥,平整如镜的路面,如同仙境一般,尽情展现平原的秀美与端庄;再看看三国文化广场,桃园三结义的巨型脸谱,介绍平原文化的展示牌,栩栩如生的特色雕塑,显示出平原深厚的文化内涵;走进和谐广场,挺拔的景观树与颜色各异的花朵相映成趣,再加上音乐喷泉的锦上添花,使平原的生机与活力让人一览无余。昔日破旧的平原县城,在祖国大好政策的鼓舞下,在勤劳善良的平原人的共同努力下,县城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走一走,看一看,家乡的变化让我信心百倍。我要把这些变化记录在笔记本上,铭刻在心中。我在为家乡的今天喝彩、自豪,更准备为家乡的明天、祖国的明天而努力、拼搏!
今天是正月初二,我去外婆家拜年啦!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一束束阳光照在大地上,显得天气格外的明镜。好久没去外婆家了,一路上我的心情又舒畅又激动。
一到外婆家村口,引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洁净的小溪。清清的溪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一条条小鱼欢快的游来游去。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成群的鸭子调皮的在水中互相嬉戏着,一会儿把头转进水里,一会儿使劲地拍打着翅膀,一会儿又仰着细长的脖子看着我们,好像在说:“新年好,新年好”。小溪两边成堆的垃圾像瞬间消失一样,垃圾桶井井有条地摆放在河岸两边,像是在时刻监督村民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干净宽敞的道路一直延伸到外婆家。整个村庄恍然一新。
我突然想起这个村庄以前的模样。由于人们乱扔垃圾,乱排废弃物,不规范的养殖,小溪变得脏兮兮的。一走到村口,就有一股浓浓的臭味扑鼻而来,溪水少的可怜,小溪里经常可以看到浮在水面的死鱼死鸡。河岸两边的垃圾成堆,道路也变窄了,整个村庄好像变成了垃圾的天地。
一到外婆家,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外婆村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外婆告诉我,去年村里积极响应“五水共治”的号召,个个把环保意识记在心里,并付诸于行动,有节有序的进行垃圾分类及管理,扩建道路,规范养殖,清理河道,引进干净的水源,才会有今天的变化。
我希望外婆家的小溪永远像镜子样明亮、清澈,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多一份行动多一份力量,让我们积极加入到环保中来。
“国庆”长假期间我去了一趟外婆家,看到那里的变化可真大呀!是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吧,家乡的变化。
以前,整个村庄大部分都是瓦房,而且是高低不平、歪歪斜斜的。道路全是泥土,要是下起雨来到处都是黏黏的、滑滑的,根本就走不了,而且特别容易摔跤,要是你必须走过,那就会弄得一双脚都是泥巴。周围的环境也很脏,垃圾到处可见,被风一吹垃圾就飞起来了,污水横流。以前的汽车也是很少见,只有跑长途的几辆汽车,就连到县城的车都没有,要走路过去。 现在,瓦房全都变成了高楼大厦,整整齐齐、坚不可摧、漂亮美观,很多人的阳台上都种上了美丽的花,比如:菊花、牡丹花、玫瑰花等等,垃圾不见了,污水全被地下排水沟排走了,周围都很干净。道路也全都变成坚固、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了,人们就算在大雨天也能在路上放心的行走,再也不用担心脚上全是泥。汽车在马路上来来往往,半个小时就有一班到县城的公共汽车,可方便了。私家车也越来越多。到处看起来是一片繁荣的景象。 街道两边开了许多商店,那里的东西应有尽有,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想要什么都有钱可以去买。听妈妈说:“她小时候,外婆去干活时,有邻居带了几颗糖送给外婆,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糖吃,所以外婆舍不得吃,带回家给妈妈四姐妹分着吃。”现在外婆家的糖果都没人要吃。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全是因为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国家富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监。
我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尤其难忘家乡的街车。虽然现在已经很难在家乡见到这种街车的身影了,但那凝聚着亲人之爱的街车却始终行驶在我心里。
家乡的街车是不同于现在满大街跑的那些人力车的。家乡的街车看起来有点儿像运输货物的大货车,但体积要小得多。没有后车门,只有一块可折叠的低矮的栏板,方便乘客上下车。驾驶室和乘客舱是隔开的,只开着一个小窗口。乘客舱两边各有一排软皮长椅。边上垂下两条粗绳,类似于公交车的扶手。
那时候,家乡还没有公交车,过往的客人多半都乘坐这种街车。乡里的人大多熟识,在车上见着了,总有说不完的话。或是问起家里是否平安,或是聊起乡里最近发生的事儿,或是谈到谁家的孩子有了出息。街车俨然成了乡里人的聊天场所。逢年过节,乘车的人们更会慷慨地拿出糖果和糕点,和同车的人分享,收到几声祝福,得几个彩头。而孩子们也总是高兴地接过糖果,含在嘴里,眨巴着眼睛,似懂非懂地听大人们讲话,盼着能再得到一颗糖。
不过,街车也并非完全讨人喜欢。那震耳欲聋的发动机的响声,乘车时,街车内壁硌着后背的铁条,就令人讨厌。但在那时,坐在外婆怀里,被捂着耳朵的我当然对此毫无感觉,反而觉得车跑得好快,坐得好舒服。只是,几年后,当我长大,当我也自然而然地为弟弟捂上耳朵,用手臂护着他的背部时,才发觉当初自己是多么的粗心。
如今,家乡的街车已经被公交车、出租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取代,它的身影越来越难寻觅了。可我是多么怀念家乡的街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