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学案2课时

时间:2021-08-31

《马说》学案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探究

  1.读写字词:

  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 粟sù 外见xiàn 食马sì 祗zhǐ 邪yé 一石dàn

  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查找资料,了解“说”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和主张,讲究文采,相当于今天的杂文。

  ②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曾倡导古文运动。初入仕途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纳。

  4.朗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伯乐对千里马重要性体现在“ ”。

  ②没有伯乐,千里马悲惨的命运是“ ”。

  ③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是“ ”。

  ④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⑤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和对“食马者”无知的强烈谴责表现在“ ”。

  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体现在“ ”。

  ⑦揭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才华的句子是“ ” 。二.优选精练

  (一)基础演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 )

  2. 用“∕”标出下面语句的节奏(每句标两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 __通__ _ 含义:___ 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 __通___ 含义: 。

  __ 通__ _含义:_ __ __ 。

  ③其真无马邪 ___ _通___ _ 含义:______ ___ 。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义是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通 ,含义是

  古今异义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②是马也 古义: 今义:

  (二)能力提升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其真无马邪?

  2.填空。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

  ②《马说》运用了 的`写法,用“千里马”比喻 ,用“ ”比喻圣明君主,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 ”。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 的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④《马说》的主旨句是“ ”。

  三.拓展延伸

  1.阅读寓言《赵人卖马》,自选角度,说说你受到的启示。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便想了一法,请名人伯乐到市场上将他的马看上两眼,做一个“活广告”。伯乐欣然而至,围着马转了三圈,离开时还回头看了三看,于是马价涨十倍。

  2.封建社会有很多人才被埋没,同样是怀才不遇,他们的做法却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A.韩愈—— 牢骚满腹痛骂当局

  B.苏秦——刺股苦读发奋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开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孤高自傲

  3.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没?

  教(学)后感:

  年级八年级 课型:精读课 课时:2课时 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 时间:2013-3-5 学生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教学方法:读 议 展 点 练

  第二课时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8.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9.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10.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辄持取( ) 人或怜之( )

  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

  又不艾( ) 亦以病矣( )

  1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13.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1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15.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教(学)后感:

【《马说》学案2课时】相关文章:

1.猫第2课时的导学案

2.斑羚飞渡(第2课时)导学案

3.《阳光》第一课时导学案

4.信客第一课时学案

5.《猫》第1课时的学案设计

6.《论语》第二课时学案

7.《论语》第一课时学案

8.《比本领》第一课时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