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踏青的作文900字(精选5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踏青的作文9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人们祭奠逝去的亲人,清明,人们祭奠为共和国奉献了生命与鲜血的先辈们;清明,亲人,亲友相聚,追思故人,感悟的是人间真情,与生命的美好与生生不息;清明,人们追寻的是生命的历史足迹。清明,人们走进田野,山林,踏青,登山,用身体拥抱已经到来的春天。清明时节,神州大地,善良的人们,感悟到的是生命的活力,美好与创造世界的力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今吟诵起苏轼这首饱蘸浓情之笔的不朽诗篇,我的内心被一个永恒的节日所诠释,是清明节,乃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是亿万人民向英雄逝世的革命者传达祝福传达心生的节日。
“清者,从水,青声,象征青色的水流;明者,从日,从月,意味着日月当风,普照万物;因此‘清明’二字即是天清气朗,万物生化的时节。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时节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清明节的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后来,逐渐与扫墓、祭祖等联系在一起,唐宋以后又加入了踏青、郊游等内容。千百年来,人们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里既怀念先人,又迎接春耕的到来。同时,清明节的仪式和内涵也呈现出不断演化、不断整合和不断丰富的“活体状态”。因此,清明不只是祭祀,也不能仅剩下扫墓。今天,我们过清明节假日,更多的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体现感恩祖宗、传承家族荣誉的文化传统,从而不断增强凝聚力,同时确保民族的优良文化和共同的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面对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必然要进步发展。但社会发展不能抛弃传统,传统是民族的根,传统是子孙的'精神家园。清明节,总是给人带来些许感伤,它勾起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也让我们更多的思考生命,思考人一生的意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并不象有雨的样貌。我们一时兴起去游春踏青。可是还有一个小小的目的——能带点野菜回来。到了东环边的麦地,绿油油的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美丽极了,这时脑海里蹦出了好多词语:一马平川、美丽草原、辽阔平原等等,我真不明白该用哪个好了。
好朋友和我在麦田畦里追逐打闹玩了起来,一尺多高的小麦苗很粗状,也很健康,有的农民伯伯在为它们除草,有的在为它们浇水。远处的白色塑料大棚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啊!那里必须是草莓基地吧!”我惊喜的大喊,之后便飞快的向那里奔去,爸爸和我的朋友紧跟其后。到了那里,我一溜烟的钻进白棚里,一看,咦不是草莓呀,问了那里的人才明白,草莓还没长出来呢。虽然有些失望,但旁边的土山又引起我们的兴趣。
我刺溜一下爬了上去,不知为什么我的朋友爬的那么慢,刚好土山顶上有一根绳子,我便借用那根绳子把他拉了上来。这时,我俩已成了小泥孩了,浑身的土,爸爸说:“已成这样,那就放开玩吧。”哈哈,跟土的大战开始了。(妈妈的话:蓝天、白云、绿地、土山这一大自然最朴素的景象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欢乐)尽兴后爸爸说该回去了,我和朋友从土山的斜坡上滑下来,滑下的一瞬间,微风吹着,凉爽极了。
回到麦田地,看到妈妈已经挖了好多野菜,她的额头已大汗淋沥,小脸红红的,零乱的几缕头发已贴在了腮帮子上了,身上也竟是土,和我一样成了小泥人,我头一次看见妈妈这副狼狈样,不禁大笑起来感慨到:“我可爱的老妈,你也回归大自然了哪里还寻得平日里的烟脂香味呀”妈妈害羞的笑了。
看到妈妈身旁那袋劳动果实,我惊奇地问:“妈妈,你挖了那么多野菜,真历害!”妈妈说:“我挖的算少得了。”果然,旁边的魏阿姨比我们挖的多多了。妈妈又教我挖野菜,右手拿刀,插进土里,割断野菜的根,左手揪起野菜,如果根上的土多,就抖动抖动,挖多了,左手拿不了,就往袋子里装。经过我的帮忙野菜越来越多,可爱的野菜挤在袋子里,仿佛在说笑打闹呢!该回家了,我们看着那些碧绿的麦苗和可爱的野菜,踏着依依不舍的脚步向归途走去。
回到家,我们迫不及待的干起来,择菜、洗菜、蒸菜,分工合作,不一会儿,妈妈已经端上来一大碗蒸好的野菜了,我尝了一口,那味道又新鲜又甜美。
今日的晚餐真美味呀!我想是因为那里面包含了我的劳动吧!
翻看报纸,许多以“小镇”命名的房地产广告,其古韵朴质的实景画面,会使我的思绪飘飞在那生我养我的家乡小镇。可是,如今却回不去了,那儿早已没有容身的家,也没有什么可以走访的亲友了。但是,我又不得不回去,因为小镇的青山之上还安息着先人们的灵魂,每到清明,这种意愿就特别强烈。
清明,历来为小镇人所看重,尤其是父辈。小镇人过清明的所有民俗仪式,都在悄无声息地秩序中进行着。早在清明节前十几天,人们就在计算着日子,联络着亲友,安排着行程。纸钱是悄悄购买的,柳枝是悄悄插于屋檐和门窗上的,清明粽、清明粑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或许有一天夜里,梦见了先人的音容笑貌,于是说:“他们都在那边念叨着了,该去添土祭坟了。”
记得,小镇的清明总是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来临。绵绵的细雨洒落在坚硬的青石板街面上,无声无息,使人思绪万千,想起黯然伤神的往事,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境。扛一把锄头,提一个装有祭品的竹篮,揣一颗思念的心,老老少少一大群人就去坟地祭拜了。小镇人的清明祭品不如城里人雅致,没有鲜花之类,大多是些酒、肉、米、茶、蛋等食品,自然少不了香火与纸钱。小镇的清明之境,可以让逝者静静地躺在泥土中,不再有痛苦与悲伤,不再理会尘世的恩怨情仇,灵魂得到安息,得到超度。
清明的祭奠仪式是一个充满伤感的画面:拔净一片乱草,培上几把新土,摆下几杯冷酒,点上几支香烛,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人,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默默的哀思。沉积的亲情如潮水涌起,如阳光倾泻,如清风徐来,亲人们的面庞在缭绕的清烟中渐渐清晰起来……
小镇飘荡着清明粑的香气,古朴沧桑的街道上行人匆匆。泪湿衣衫的人们在坟头的三炷清香中叩拜,爆竹声把小镇的寂静一次次撕破。在通往山林的青石小径上,间或能碰上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的扫墓踏青人,熟悉的,闲聊几句;陌生的,会心一笑,从彼此的喘气声中一擦而过。行至疲乏时,择一处光洁的石岩席地而坐,小憩片刻。这时,一缕从大山深处拂来的清风,带着春天的气息,挟着麦苗的鲜润,裹着油菜花的芳香,让人一次次深深地呼吸,清明的春意便浸入身体,溶进血液,荡涤全身。
小镇人过清明,少了世俗,多了虔诚;没有断魂,只有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