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炎黄子孙永远的节日。过年的那份喜庆,那份热闹,那份祥和,为人间添色,为天地聚气。这不,我家的欢乐事又“精彩上演”了。
NO、1关注事件:烫发关注人物:妈妈
关注理由:时尚、新潮
妈妈不知哪儿来的热情,突发奇想要去烫发,其兴奋劲儿不亚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其认真劲儿不亚于研究出2的67方-1的那位科学家,其泼辣劲儿不亚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尽管我再三反对,但在爸爸的煽风下,妈妈毅然决定烫发。我不敢违抗“圣旨”,于是只好等妈妈烫完后再参她一本。天助我也,妈妈那头发不尽人意,连爸爸也大失所望。妈妈看着我,两眼顾盼如星,心里急切地听听好话(女人都如此虚荣!),但嘴上还故作轻松地问:“怎么样,我的头发理的好不好?”要知道,妈妈的脾气可是不好惹的,弄不好惹祸上身,我就是吃不了——兜着走。算了,还是违背良心大夸特夸了一番,就差没将妈妈与中国四大美女通通评价一番了。唉,这人不人,鬼不鬼的头发让我怎么接受啊!
NO、2关注事件:压岁钱关注人物:我
关注理由:吉祥、传统、快乐
过年了,最高兴的要数我们这些小孩了。不但有各种各样的新衣服,应有尽有的零食,更重要的有那馋人的压岁钱。平时,没有收入的我地位下降,现在有不少压岁钱的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妈妈吆三喝四了,这一切只因为――我有钱了!哈哈,我有七大姑八大姨的,每个人都赏我一些钱,几天下来,上千元到手,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我只需双手一伸,一张张百元大钞就归我所有了。我正盘算着怎么消耗这些MONEY,却被妈妈一将抢夺,还美曰“替我保管”,冤枉啊!
NO、3关注事件:拜年关注人物:亲戚朋友
关注理由:传统、古老、祥和
过年少了拜年,就像糖醋茄子少了醋,真不是滋味!这不,大年初一人们纷纷行动啦!出门拜年不太方便,打电话拜年太俗气,抱着手机捣鼓短信倒还不错,就是千篇一律再加上短信收费也不省心,不如发个E-mail省时省力省钱,何乐而不为?!
过年就是一道五味汤,酸甜苦辣咸缺一不可。我爱过年!
在我的家乡——嘉兴,过春节的时候会有许许多多的特有的美味在等着我们。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软软糯糯的甜蜜——印板糖糕。
以前,我一直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在春节里做糖糕?后来才知晓:“糖糕”这两个字代表了大家对明年的美好期许。“红糖”表示来年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糕”谐音“高”,表示来年生活节节高!
又到春节前夕,奶奶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大米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倒入盆中混合,再放入一定量的红糖,分次倒入热水搅拌均匀。好了,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给家中的“大力士”——爷爷。只见爷爷的双手在盆中翻飞,不一会儿米粉就变成了光洁漂亮的粉团。
和粉团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印糖糕了。做糖糕的印板每家每户都会有2~3个,多数还都是祖传的。在春节,做糖糕的时候都可以和邻居之间互相借用。现在的糖糕印板比较少能买的到,所以那些有着古老图案的印板特别“吃香”。都要预约的呢!我家就有3个印板,“如意”、“双鱼”、“铜钱”。在印糖糕前,先要在印板里撒点面粉,摇晃印板使面粉均匀的分布;再拍掉多余的面粉,这样粉团就不会和印板黏在一起了!我拿起一块粉团,用力的按在印板上,可是要怎么让“它”出来呢?用敲?用抠的?正当我抓耳挠腮不知所措时,奶奶笑着拿起印板,一手托着糖糕,一手用力地在板凳上一敲,糖糕就乖乖地从印板上拓了下来!我按着奶奶的方法,再试了一次,“嘿!”糖糕真的乖乖下来了!一眨眼,一大团的粉团就这样做成了一块块糖糕模子了。我忙去洗了手,往灶台里添柴,让火烧的再旺一点,盼望着可以早点吃到锅里的糖糕,想想都口水直流三千尺啊!
锅里的热气咕咕地直往外冒,空气中渐渐地弥漫着一丝丝的甜味。好甜啊!奶奶说:“可以了。”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掀开锅盖,哇!锅子里的热气一下子涌了上来、再慢慢散开,厨房立刻变成了仙境一般。这时,糖糕也在这渐渐散去的热气中闪亮登场!躺在竹篾上红褐色的糖糕闪着光,仿佛在召唤我!我拿来筷子,夹起一块“如意”,都来不及吹几下,就往嘴巴里送。那红糖甜蜜的味道,粉团又软有糯的口感充盈着我整个口腔。怪不得会广受大家的喜爱,真是回味无穷啊!
这就是我在春节里的甜蜜。当你摸到那些印板的手柄早已包上了一层层厚厚的包浆,变得圆润光滑。那因为敲打而留下的点点印记,你就会觉得小小的印板糖糕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我们一代代,一年年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希望!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微风把麦苗的淡香与春的灵气融合在一起,我深深地嗅着那沁人的香,浑身顿时仿佛注入了新的力量,充满了勇气。
清透的小河塘边,那种像极了芦苇的家伙倾斜着身子,悠闲随意地晃动着,透过叶子的缝隙,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到远处的房屋和大片的田地。清晨的阳光格外绚烂,一路上的人家门前尽是放爆竹后留下的红色纸片,亮闪闪的。乡间的小平楼尽管是独门独院的,但门都是敞开的。人们热情地展示他们忙碌之后的成果——晒好了的馒头干、咸鱼干儿、腊肉、香肠……很多人家里,老老少少聚在一块,晒晒太阳,唠唠家常。
乡村人家正月里都要宴请亲朋。我们一家去姨奶奶家拜年。姨奶奶见我们来了,远远地就丢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招呼我们。大人们有的被拉去打牌,有的开始谈天,我和5岁的小妹妹则玩得十分尽兴。
一晃到了晚上,大家便聚在一起吃饭,那才叫热闹喜庆呢。满满四桌子的人一起痛快地饮酒,美美地享受着节日的大餐。夜晚的天气清凉如水,但在室内这个不大的空间里,热气腾腾的汤水,温热清香的米饭,热情的招待却点燃了乡村的夜晚。我们围坐在大圆桌旁,热气蒸腾,鼻尖上冒出了点点汗珠。姨妈端了一大锅美食来了。她把锅放在电磁炉上,锅里不一会儿就冒出了浓密的“白雾”,一点一点地升腾至屋顶。姨妈小心翼翼地放了许多排骨、虾仁、茼蒿、荠菜、牛肉和青菜,估摸着火候够了,她便把盛得满满的杂烩汤端到各个桌上,热情地招呼大家趁热吃。一会儿工夫,一大锅又鲜又香的汤就被吃得只剩点儿汤料了。桌上,大家毫不拘谨,谈笑风生,屋子里传出了一阵又一阵的笑声……
春节里的乡村是一个可以横跨河塘放网捕鱼的好地方,这时的鱼格外好捞,或许是因为鱼儿们也格外地想瞧瞧春节时喜庆热闹的场面,听听孩子们“肆无忌惮”的笑闹声,看看烟花爆竹绽放的精彩;春节里的乡村,成长中的麦苗是清新翠绿的希望,待到那金色季节,便能欣喜地收获沉甸甸的硕果。春节里,乡村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欣喜、旺盛和骄傲,因为人们明白:即将迎来的是一个崭新的、唯美的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