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范文400字(精选10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范文400字(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

  本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曾经在古罗马时代流水淙淙,人们可以垂钓的地方,现在变成了狂风呼啸的荒漠,可是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自然的不端行为的严惩。但是牧羊人通过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全是靠一个永恒的精神和肉体的力量。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和神对抗,创造了伟大的事业,这体现了人类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能力。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人们原先自私自利,相互折磨,最终导致村庄荒芜和废弃。而到了1945年,“我”又去了那里,看到了更加美丽,面积更大的森林,到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穿过树林,不时有甜美的清风吹过,伴有儿童天真的笑声,陆续有一些年轻人搬到这里居住下来,这都跟30年前的境况有了天壤之别。当生态环境发生改观后,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这一点上来讲,牧羊人简直就是从事着上帝所作的事,他不但改造了自然,也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善,相互关心爱护。

  所有这些变化都归功于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人们对这种变化毫不关心,渔夫和猎人不断地追捕鱼和野猪,尽管他们看到了这里茂盛的森林,也只会把它当做是大自然的产物。正是因为这样,没有人提起过牧羊人的功劳。如果有人知道牧羊人的功绩,人们大概就不会让他再默默无闻了。如“我”所言:这位高尚的老人的行为,除了神以外,又有谁会知道呢?

  庄子说:“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在事业成功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相对于众生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2

  在这部短片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短片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3

  牧羊人艾尔哲阿.普菲尔,曾经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爱子、妻子的死,使他完美的幸福生活被打破了。他抛弃孤独、离开故土,与他的狗和羊来到新的家园。他发现这里的土地正在因为没有树木而走向死亡,而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也因为环境的恶劣而走向崩溃。牧羊人立志要为改变环境做事。

  他从52岁(1910年)开始,每天利用牧羊的闲暇,在荒凉的山地上种下近百颗橡树种子。作者认识他的时候,他55岁了。过去的三年,他种下了10万颗橡树种子,有2万颗存活,因为自然的毁坏,长出1万棵小树。作者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来,发现牧羊人从未中断过种树,他的林场已经有十一公里长,最宽处有三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没有影响牧羊人每天种树。在这位牧羊人的一双手中,一个森林覆盖的迦南地区出现了。

  牧羊人有一颗宁静安详的心。他在孤独中生活。作者描述,由于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他甚至失去了语言的本能。他一直坚持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

  他的宁静之心不曾被任何外力干扰。恶劣的环境干扰不了他,干土扬尘、风沙漫天,他孤独的身影用铁杆剁地,放籽填坑儿;战争的恐怖惊扰不了他,一战时期,天上战机轰鸣、硝烟弥漫,他的身影和他的森林坚强挺立;外界不知道他,甚至对他很冷漠,这却孤立不了他,政府为这片神奇的自然森林特意派驻的护林员,严厉地命令牧羊人不要引火,他不作解释,安然处之;短片中也曾描述,为战争需要,人们大肆砍伐树木,牧羊人对此熟视无睹、顾自种树。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4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这个以熏衣草闻名全球的浪漫地区在当时只是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会只有两万棵树发芽,而这两万棵树中,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不断的种树。因为他觉的有了树,就有了生机,就有了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牧羊人种的树已经小有规模,这个地区有了雾气,开始有水分了。牧羊人依然不停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溪水,这个地区的风景越来越好,慢慢的就有人开始来这儿旅游了。

  虽然大家都认为这片森林是自然形成的,虽然没有人肯定牧羊人的付出,甚至会有人要求他搬离森林。牧羊人依然不改初衷,坚持不停的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有了水源,气候也变得越来越好,慢慢的开始有人搬到这儿住了,而原来住在这儿的人也变得友善起来,有了村庄,有了泉水,有了儿童的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