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有博爱之心,教师的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维的“人”。马克思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在成为,却又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爱与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有博爱之心,教师的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维的“人”。马克思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在成为,却又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社会赋予了教师“教育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说我们的对象是学生,而这些人是通过我们的关心、教育使其健康成长、多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教师的道德天平上,每个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我们给他们的爱也应该是平等的。而实际生活中,不少教师给予每个学生的爱却偏离了这一准则,受教育质量和名利的驱使,爱的天平出现了倾斜,对学习好的学生关心备至,对学习差一点儿的学生态度冷漠,形成了“一好遮百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错误思维模式,殊不知这种模式对学习好的学生是一种怂恿,对学习差的学生是一种伤害,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且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师德形象,违背教师职业道德。
身为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和付出、关心和爱护。美国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还没有学会如何接受和付出爱心,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将处于危险之中,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学术上的。反观我们的现实,学校教育仍然遵循的是认知为本的学科教育。教师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代表一切,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分水岭。这导致那些在学业上不成功的学生从思想上认知出现误区,认为自己成绩差了,不被老师重视,没希望、没前途了,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严重忽视了自身的长处和优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们人生的成功也可能从此被否定了。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要有博爱之心。只有教师博爱,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