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作文1000字

时间:2021-08-31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作文1000字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的作文1000字

春节的作文1000字 篇1

  今年冬天奇冷,风雪雾霾接连不断,难得有两天阳光,也是清冷冷的没什么温度。我一直不愿意出门,但大年初一,还是很雀跃地跟着父亲去拜年。

  老家是农村,虽然最近也盖了几栋楼房,有两个车站边上的小区,但原来的屋子与生活都没人去碰,我还能从完全不同的冬日看到原来模糊的初夏。像大多数农村一样,这里被大大小小的院落挤成了半棋盘式的样子,歪歪斜斜的胡同,通向一个转角或下一个胡同,有可能在尽头被某家人的大红铁门与福字阻断,也有可能在半路忽然断开一个小口,通往一段相似却完全不同的旅程。

  淡红色的砖因为时日太久而渐渐变黑发青,大多脏兮兮地沾着泥土,有几块低矮的上面,可以看到小孩子的刻字。有些看上去很整齐,有些却显得凹凸不平,甚至有倒塌破损的痕迹,还有的被修复后再次被侵蚀,两种不同颜色的旧砖石被日渐模糊的纹路分开,像一道渐渐淡去的伤口。

  艳红色的纸被粘在门框上,在风中哗啦哗啦响得脆薄,新年与这纸一样,仿佛浮在这乡村布满皱纹的脸上。

  小时候,就在这一个转角,忽然窜出来一条大狗,乌亮眼睛,乌亮皮毛,狂叫着向我们扑来,一群人轰然四散,我也撒丫子猛跑,在弥漫着尘土与折断草茎的胡同里,跑得满头大汗。一溜烟儿回到小院,边喘粗气边去里屋冰箱里拿冰糕吃。其实村里连刚会跑的小孩子都知道怎样对付房前屋后无处不在的大小土狗,“不要慌,捡石子”等嘱咐更是听了半条街,可惜当时没有几个孩子有胆量对自家以外的狗还能如此淡定,尤其是我,直到现在见了狗还是狼狈地溜走。

  这些七拐八拐却四通八达的胡同,是当初我逃跑的最好屏障,不仅是躲狗,也躲被我们偷了枣或者捅漏了纱窗的人。

  只不过当初涨红了脸叉着腰大骂“小兔崽子”的干练媳妇,现在脸上长了皱纹,人也和气了,给她家老人拜年时,还很热情的给我们端茶,说我从小就听话。

  当年三五一群坐在石阶上的姨奶舅奶们,与院子的墙垛一起佝偻下去,够不着我的头了,原来纳凉的地方,新开了一家剃头店,没看见有人,收音机却开到最大,河北梆子,半条街都听到响。

  我忘记了大多数人的名字,可他们还是很亲切地记着叫我的小名。只是一年一年过来,拜年的时间越来越短,不是我们仓促,是能拜年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当年的大多数人,以缓慢却残忍的速度逝去,这样的每次拜年都像一个总结——一段时间后,我们与时间的争夺战中,又输了多少。长此以往,这份苍凉的风景,将会彻底消失。

  但只要还有一个人在,我们就会回来,那些被时光遗弃了的人们,不能也被我们遗弃。

  离开时,坐进车子,感觉血脉中属于这里的特殊尘埃慢慢的再次沉寂。车窗外面,大片大片的田野,间隔在水塘与农舍之间。雪已不见,庄稼收获后,剩余的秸秆混在半人高的枯枝衰草里,本应是萧条景色,却因了这冬日难得的热烈阳光,散发出一种成熟而干松的气息。乡村路旁的行道树,也带有乡下的野性的茂盛,在阳光照耀下,枝干中最密的一簇都变成了带些橘色的金黄。这时再看那本不起眼的田间农舍,也隐去了简陋,陷在一片宁和中,像油画,也像童话。

春节的作文1000字 篇2

  那年那月的春节回忆

  (征文)快了快了,过了腊八节,似乎就嗅到了浓郁的年味儿。你看那大街上,到处人潮涌动,商家促销更是想尽奇招,此刻的小商小贩在寒风中拼了命的“赔本赚吆喝”。热闹的街头,孩子们翘首以待的神情,逐渐开始忙碌起来的家庭,所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春节就要来了!

  提起春节,已经成年的我们早已觉得没什么稀罕,没什么过头了。不过是串门走亲戚,不过是胡吃海喝,不过是三五邀约,相互打打麻将/喷喷聊聊,或者即兴来个几日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话语之中无不怀念起记忆里的春节。

  小时候,我所记得的春节的忙碌是从我们放寒假才开始的。放假当天,腊月二十二,刚好又是我们村的“集会”。各个商贩早早就占好了位置,卖衣服的会拉起布篷子,都是红蓝对接的那种,里边分几排挂起当年的流行款式,最前边则是支起几根铁架子,再放上几块木板子,然后一块底布一铺,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货架子。要么摆上一匹匹五颜六色的布,要么就是各种各样的鞋子,要么就是各种廉价的衣服:大人的/小孩的/男式的/女式的,应有尽有。还有卖水煎包的,白色的篷子前必定有一块儿小木牌,刻着绿色的“清真”二字。曾经问过大人,什么是“清真”?大人只告诉说是回民的意思。当时的我们还不明白“回民”与包子的关系,索性不去管它了。篷子靠近外边的地方,必有一个大火炉子,鼓风机呼呼地吹着,旁边有三四个穿着白围裙的,戴着白帽子的人,围在一块巨大案板前在不停的和面/擀皮儿/包包子/煎包子。最馋的就是让大人给我们买几个包子,吃着那煎得黄黄的包子边缘薄薄的焦皮儿,真觉得此乃天下第一美味也。当然,还有卖海带的/卖粉条的/卖柏枝儿的/卖莲菜的/卖牛肉的等等。大家有的拉着车从邻近的村子赶来,有的不过是就地铺几个编织袋,只要手里有杆秤,生意就可以开始了。

  这个“会”是我们村离年关最近的会了,所以中午吃过饺子,大人小孩就从各家涌出,纷纷赶至会上,准备购置年货了,俗称“赶会”。从村这头儿转到那头儿,看见需要的,货比三家有中意的,即刻就买了。转着转着,手里的东西太多,拎不动了,大人就会打发小孩儿把东西送回家去,接着再转。也不记得那时会上还有什么可吃的,似乎那时的生活太贫穷,别说大人不舍得,即使舍得,好像也没有那么多的零食/小吃可供我们选择。唯一记得可吃的似乎就是口袋里的瓜子/花生或者几颗糖吧。即便如此,我们也依然对春节充满了期待。

  赶完“会”,东西买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各家各户要打扫卫生,择菜/炸油货/盘饺子馅,还要贴对联。当然,这些都少不了孩子的参与。最最惬意的就是三十晚上吃过饺子,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了。一直看到午夜12点,哥哥就会去放鞭炮。随即,远近各处都是噼噼啪啪的爆炸声,一直持续很久,直到我们迷迷糊糊睡着了。最搞笑的是有一年,妈妈早上放的鞭炮,结果把屋里堆着的一包黄豆也给炸了个小口子,豆子也滚出来不少。而且这一通鞭炮算是彻底把我们叫醒了,穿戴一新,要过年喽!

  如今又至年末,眼看二十二又要到了,伴着那年那月的春节回忆,儿时对过年的期待又涌上心头,似乎觉得,今年的春节也许就不一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