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服装消费变革三步曲

时间:2021-08-31

  弹指一挥间,您已六十寿诞。一甲子的时间,您的变化翻天覆地,您的面目焕然一新。对于我这个80后来说,我无法一一描绘出六十年间您经历的所有沧桑巨变,但我能透过一些具体事件的剪影来体会和感悟您的卓然崛起和辉煌成就。

  穿,是贯穿历史始终的永恒主题,是时代不可或缺的生活写照,同样是社会心态变化的晴雨表。

  从穿的更迭窥视您6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也许我们能从另一侧面勾勒出您日渐强大日臻繁荣的身影。

  一、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朴素单调

  新中国刚成立时,与苍白萧瑟的国民经济相似,中国民众着衣的主基调简单统一,以列宁装、干部服为代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广为流行。

  那个时期,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则普遍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或者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这一时期的衣着消费主要包括:棉布、化纤布、呢绒、绸缎、布制服装、呢绒服装、绸缎服装、汗衫背心、棉毛衣裤、绒衣绒裤、毛线及毛衣裤、袜子、胶鞋、布鞋、皮鞋。其中以购买布料自己或到裁缝店加工为主,成衣消费寥寥。

  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社会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独特的价值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不爱红装爱武装,朴素成为普遍崇尚的形象价值。强大的社会舆论制造了这样一种政治逻辑:爱美是资产阶级的本性,而朴素乃无产阶级的本色。所以,朴素成为当时的流行色,人们竞相以朴素为荣。

  这一时期中国人的衣着消费也受经济发展的客观限制。越来越纯粹的计划经济,造成了产品的单调划一和短缺。而生产不足,消费也就没有了源头,经济发展不起来,供给自然无从保障。另一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片面追求重工业产值产量的增长,则造成了轻工业的不发达,衣着材料或服装生产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大计划”。不过,更主要的还是主观上极度限制消费的指导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是片面地、盲目地强调生产和积累,不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消费,而是一味地限制消费,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勒紧裤腰带搞建设,因而长期实行“先生产后生活”、“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主张“把消费的增长速度压低到远远落后于生产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程度”。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政府严格限量供应,人为地造成了“短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