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选地理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二、说教法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

  到学习的目的。

  3、做:使学生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从现实实验中获得感知。

  4、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五、教学程序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新知、活动应用、巩固小结。

  (一)情景导入

  创设“是天转还是地转?”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由讨论得知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运动,那么怎么说明地球在运动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身边有关现象入手去思考.学生也许会讨论多个方案,我原本计划就案说案,可为了突出地球自转方向,所以准备结合学生案例,准备二个例子:

  (1)当你坐车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路旁的树、房子是怎样运动的?

  (2)当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船外的风景是怎样运动的?

  (3)当看到外界景物使静止的,说明了什么?

  从而引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看外界静止只能说明二种:一:二者都没运动:二:二者同步运动。从而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地球在运动而我们却观察不到。

  为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地球自转,让学生观看地球自转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情况,主要从三个方位:正方位(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顺时针)。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转动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做以下练习(播放课件)。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且具有一定难度,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仪和小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三)活动应用

  创设生活情景:同一时刻,在美国的姨妈和在中国的畅畅的问候。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在解决本节重点的同时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时间差异的问题。

  该活动还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在把知识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品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

  (四)巩固小结

  最后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归纳本节主要内容,教师总结,以板书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难点内容用彩笔重点表出,以巩固本节知识。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地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②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③探究和观看图片,理解堆积地貌典型地貌的组成部分。

  ④利用图片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3.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②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提问导学法教学

  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本节课我会使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壶口瀑布的图片和一些说明、我国的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重庆市和武汉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布、展示一些没有河流影响下呈多边形分布的聚落,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课堂讲授内容的直观理解。

  (3)探究式教法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在课后练习中探究。本节课中,我提出了很多问题,不但能激励同学进行思考,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最后的作业的布置,也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方法。

  2.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简图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画简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看简图,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应用一系列图片

  通过多媒体的一系列运用,既能形象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的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3)学会探索

  课堂适当的提问和课后活动的布置,能让学生引起思考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说教学媒体

  本节课主要运用Microsoft Office 20xx的PowerPoint20xx的功能、CorelDRAW 12和PohtoShop7.0.

  三、说教学过程

  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了“山岳形成的三种形式”—— 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并用旅游参观看什么,引入新课河流地貌的发育。

  2、 课堂讲授,深化理解。

  (1)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看书,然后以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利用这1分钟的时间板书: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 侵蚀地貌

  1、定义

  2、组成

  提问问题: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呢?河流侵蚀地貌的组成是?

  教师利用学生回答的时间进行板书: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2)教师一边在黑板进行板图,一边给学生讲解河流发育的三种作用力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并使用PPT播放关于壶口瀑布的图片和一些说明,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讲解。

  播放PPT:关于壶口瀑布的图片和一些说明

  (3)结合课本图,继续以板图和方式进行河流侵蚀地貌的典型——河谷的演变过程的讲解。

  (4) 开始新内容的讲解,同样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看书,然后以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利用这1分钟的时间板书:

  二 堆积地貌

  提出问题:什么是河流的堆积地貌呢?堆积地貌的典型地貌类型是?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是?

  教师利用学生回答的时间进行板书:

  1、定义

  2、典型地貌

  冲积平原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5)对于较深的问题,先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后,再利用课本的图进行讲解。

  提出问题:洪积—冲积平原的的发育位置在哪里呢,是如何发育起来的呢?

  为什么形成的是“洪积扇或冲积扇”呢,为什么不直接说其中的一个就行了呢?

  (6)使用多媒体进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分布的影响”内容的讲解,利于学生直观理解课堂内容。

  播放PPT: 我国的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重庆市和武汉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布、一些没有河流影响下呈多边形分布的聚落。

  教师的板书:

  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分布的影响

  1、高原地区——河漫滩

  2、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3、冲积平原聚落

  (7)及时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总规律:有河流的聚落多呈条形,没有河流的聚落多呈多变形。

  3、合理利用板书,进行回顾和总结。

  4、布置课后作业

  课本87页的问题研究,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资料,下节课我会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大家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 侵蚀地貌

  1、定义

  2、组成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3、 河谷的演变过程

  二 堆积地貌

  1、定义

  2、典型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分布的影响

  1、高原地区——河漫滩

  2、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3、冲积平原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