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教学设计背景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普及的今天,科学素养已成为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本章讲述几何光学的基础知识,主要讲述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全反射和光的色散。相对于学生初中知识增加了对折射的定量研究,引入了折射率,其中本节的全反射和临界角是全新的知识。

  (2)知识地位:本长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让学生从定性认识提高到定量研究。本章内容也是学习下一章的基础,所以在学习时要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好对规律的准确认识。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全反射条件,临界角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临界角概念、临界条件时的光路图及解题

  3、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基本特点: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定性的问题,尤其是单纯的公式推导,不是很感兴趣;而对于演示、影像、声音、动画等感性的事物更能提高注意力。

  (2)学生的知识准备:学生之前刚刚学习了折射率,而本节内容是在对光的折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所以对于折射率的理解要先进行复习。

  4、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2、理解全反射概念、全反射发生的条件,理解临界角的概念,掌握临界角的计算方法

  3、知道全反射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蜃景现象的学习明确一切迷信或神话只不过是在人们未能明了科学真相时才托付于自然力的一种做法

  5、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光的全反射演示仪、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印证、归纳的方法得出全反射现象的发生条件、临界角概念等,对阅读材料“蜃景”补充了录像资料和CAI课件,使其有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2)学法:在学习中学生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学生的参与探究,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本课内容:通过展示光导纤维灯和海市蜃楼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进行本课内容:

  (1)复习准备:

  折射率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介质间的关系

  光从空气入玻璃和从玻璃入空气的区别:注意折射角和入射角间的关系,为引出光疏介质、光密介质做知识上的准备

  (2)新课教学:

  说明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的概念

  从光从玻璃入空气的现象展开讨论,然后通过实验和课件演示全反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现象,重点突出临界角的认识。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学生推导运算临界角的计算公式:sinC?1n

  进行一个小练习:光通过平行玻璃砖时的光路分析;有没有发生全反射的可能性

  知识应用:利用课件来演示。解释现象: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

  光导纤维的原理和应用

  (3)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内容

说课稿 篇2

  《藏羚羊的故事》是西师版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整个第二单元都是生活中富含深意的文章,通过对与我们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事件的描写,阐明做人做事的道理。

  《藏羚羊的故事》是一个催人泪下、令人深思的故事。老羚羊冒死截车,跪拜车前求救的无奈,科考队员主动救助受伤的小羚羊的举动,父子团聚的喜悦,都令我们刻骨铭心。文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感情真挚细腻,耐人寻味。全文共10段,围绕老羚羊和小羚羊父子深情,科考队员关爱藏羚羊这两条情感线索展开。老羚羊冒着生命危险截车,跪在车前求救,并带领科考队员看望受伤的小羚羊,目送小羚羊安全离开,又迎接康复的举动,无不显示出伟大的父爱。年长的科考队员的警觉性,让我们佩服。大家救助小羚羊的举动:拿矿泉水给小羚羊喝,给小羚羊处理伤口,体现科考队员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待小羚羊伤愈后再放归自然,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阅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我拟定了如下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重点语句的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浓郁的父子情,学习科考队员关爱动物,珍视动物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其中,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激发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环保意识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体现语文课书声琅琅的特点,我采用了“以疑导读、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便能领悟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同时,朗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而,在朗读指导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来理解关键句,重在引导学生的朗读要处理好关键词的朗读。

为此,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复习导入唤起新知

  由于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开课时,我便让学生回忆:“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温故而知新”,这一简要环节中有利于梳理学生的旧知,同时唤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自主阅读初悟关怀

  本文主要围绕关怀这一情感线索展开:老羚羊对小羚羊的关怀,科考队员对小羚羊的关怀。这一环节中,学生根据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的学习要求:“用()勾出体现老羚羊关爱小羚羊的句子,用[]勾出体现科考队员关爱小羚羊的句子”,以疑导读,自读文本,边读边勾出重点语句,品味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间的关怀,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初次对话。

合作研读深悟关怀

  肖川曾说:学习方式决定生存方式。新课程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意在将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成果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同时,进一步研读,讨论对于重点语句的感悟。实现生生互助,生生对话的过程。此时,学习困难的学生便能通过其他学生的交流有所收获。

品读交流深悟关怀

  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否难点。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采取让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如学生汇报到老羚羊迎接小羚羊康复时,教师便相机出示相应的语句,并引导感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而,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大胆谈感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想。同时,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要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通过抽生读句子——谈体会——指导读——评读——齐读等反复朗读的形式,学生能体会真诚而深厚的情感。重点感悟的语句腻味:冒死截车、跪拜求救、目送离去、迎接康复、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放归自然而两次流泪。其中目送离去和科考队员流泪送归是感悟的难点,我让学生揣摩老藏羚羊和科考队员的心理,以此突破难点,感悟真情,深悟关怀。

深入探究品悟关怀

  通过学生再度品读文中印象最深的语句,交流感受,加深理解体会,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目的。

拓展练笔内化关怀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环节,意在通过感悟文本这个“例子”,让学生用简短的话写出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环保的理解内化于心,从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行为。

  总之,本堂课的设计,我立足文本,忠实于新课标理念,努力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通过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