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品】数学说课稿模板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 教师同仁:

  我说课的内容是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教材理解分析

  《1,4.3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是人教社A版必修4第一章第4节的第3小节的内容。是前面系统的学习了正弦与余弦函数的概念,图像及其性质以后滴内容

  学习目标

  1、掌握正切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2、理解并掌握作正切函数图象的方法;

  3、体会类比、换元、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文科平行班基础不太好加之学习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又是一个难点,自主学习必然会出现困难。加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前面地学习也不是很好。

  根据教材结构和学情我对具体地教学过程和设计作如下说明:

  在学法上大胆采用高效课堂模式,让学生探究,大胆去掉非主线知识内容,内容程序尽量简洁明了,一课一得,便于学生掌握。教学过程共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复习引入

  (1)画出下列各角的正切线

  (2)复习相关诱导公式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正切函数的性质

  探究二 正切函数的图像

  三、新知运用

  例1 求函数的定义域、周期和单调区间.

  四、课堂练习

  1、求函数y=tan3x的定义域,值域,单调增区间。

  2、 观察正切曲线,写出满足下列条件x的范围:

  (1) ; (2) ; (3)

  五.小结与课后作业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意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第二学期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式的概念与整式是紧密相联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学生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后,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不够高.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有理式是不是分式。

  (2) 技能目标: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会推断分式的分母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3)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整式和分式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4)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分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式的意义:分式与除法的关系;

  (2)难点: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师将以引路的形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归纳、概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下面这样几个环节

  1.设问激疑,以旧探新,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教师先问学生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分数。

  思考:请各位同学将下列各题用一个恰当的分数来表示:

  1.一段绳子长3米,把它平均分成4份,则每份长是多少?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行驶7小时,从甲地到达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 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教学过程:

  1. 5+3= , 42= .

  2. 2 ab 的系数 是次数是

  3. 组成多项式2x y-3 xy2+1的项分别为 , , .

  4. 30米+50米= . 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作铺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

  一问题1:

  我们到动物园参观时,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熊猫与熊猫关在另一个笼子里。为何不把老虎与熊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呢?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如:垃圾、零钱、水果及各种产品分类.

  (2)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问题,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吗?目的在于引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加强学科联系,并注意联系生活,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形成概念议一议:

  10a和20a 2b2 和 6b2 -9xy和 5xy 5ab 和 -13ab 有什么共同点?

  2.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强化概念

  1、真真假假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1) x与y; (2)a b与ab ;-3pq与3pq;

  (4)abc与aca 与a ;(5)a b与a bc;

  2、K取何值时,-3 x y与-x y是同类项?

  3、 填充: (1)在( )内填上相应字母,使得2( )3( )2与-x2y3是同类项;

  (2)若 和 是同类项,则 = ;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