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必备】说课稿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审:

  大家好!

  教材背景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磁生电》,本课题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磁场的性质,电生磁,及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之后,引入本节内容,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电磁感应”为以后学习发电机的内容打下理论基础,并为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前置知识,具有启后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既是本章重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基础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入电磁感应,体验电磁感应发现过程;第二课时探究影响感应电流的因素;第三课时讲交流发电机。在第一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在知识上,要求学生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以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能说出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的转化。

  2.在能力上,重在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3.在情感上,通过体验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过程,物理学史的介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善于创新、善于反思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电磁感应现象以及感应电流的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

  三、教法,学法

  由于电和磁都很抽象,而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以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讨论式教学。在学法上,采用实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认真观察和细致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四、教学过程

  为突破难点,我在教学引入新课时先请学生欣赏一组城市夜景的照片,由城市夜空灯光形成的美景,顺势提出电从何来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怎样产生电流上来,然后复习电生磁,激发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提出“磁能否生电?如何生电?”的课题。

  在提出磁能生电的猜想以后,针对“如何才能产生磁场?”“如果磁场中产生电流,如何证明电流的存在?”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讨论结束后,请数位学生上台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用各种方式从磁场中产生电流。在这一尝试过程中,学生能自发地对实验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同时,这一实验过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学习的经历,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的探究、动手实践,体验和感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此过程不仅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提高探究的兴趣,还可体现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在学生尝试而产生感应电流之后,针对学生所做的动作,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这位同学是怎样做才能得到感应电流的?”“如果让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在磁场中静止,能得到感应电流吗?”“在磁场中沿着磁感线运动呢?”“让闭合电路全部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呢?”在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然后教师给出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及能的转化,进行小结。

  在感应电流产生条件这一知识点得到掌握后,教师循着学生的思路,提出: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由什么来决定?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然后教师按照学生的设计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及数据分析归纳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也切身体会了科学家们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之后给学生讲述法拉第当年为研究磁生电而进行长达十年的实验,强调在一次反思观察过程是否有误,并改正后,终于抓住了关键的一瞬间,发现了一条重大的规律——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从而导致了电能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

  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介绍,进一步强化持之以恒、善于反思、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突破“稳态思维”对人们探索科学的禁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和决心。

  让学生说说磁生电这条规律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并随之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也可说说日常生活中对电能的应用。没有电我们会怎么样?此举可让学生真正地体会知识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一步让他们树立学习知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理想。

  最后请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小结。再一次培养他们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除了常规的作业外,还可让学生课后再思考“影响感应电流强弱因素的探究 ”。

  五、设计与构想

  叶圣陶说,他不赞成一个老师讲课有如何高超的艺术,他认为上课时关键是看学生如何学,而不是光看老师如何教。科学老师“不是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是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我想所谓的一辈子应该包括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所以本堂课的设计重在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在过程中获得的各种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观念。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 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 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 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 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 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 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 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 多媒体播放系统

  2。 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 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共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 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① 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设计意图】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共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点拨】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明确】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归去”、“无寐”、“谁省”

  【设计意图】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共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共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明确】

  苏轼《如梦令》 “归去”(回去吧) ——酬寄之作 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 “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 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 “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 怅然失落

  【教师小结】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

  3.师生共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明确】苏轼 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 处世胸襟

  秦观 孤独冷寂

  苏轼 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 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 刹那美好

  【设计意图】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示例】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设计意图】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设计意图】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

  九、板书设计

  章法

  词眼 感情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