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锦集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选自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心声: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就能感受无私者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行道树》,我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的奉献,获得的是深沉与神圣,同时又是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生课堂上的选择。理想与信念,既然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因此,学习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相当有益处。
2主动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设想是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联想仿写与联想佐证,这无疑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烈,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借助学习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激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导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图画、板书课题、展标;学生赏画、读标、入境
自主学习:1段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明确朗读要求,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教师指点朗读不当之处,激励性评价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3说明喜欢的理由,并朗读相应的语段;教师恰当鼓励、适时点评,为学生朗读配乐;学生解说,朗读
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发现疑难问题,探讨研究;教师说明要求、巡回指导、组织合作与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品析关键语句或语段,质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1学习文章写法,选取语句或语段、仿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选句或段,仿写
2自我演读;教师倾听,点评;学生朗读或听读
总结反思:请用简炼的语言总结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倾听学生小结,并总结,听歌感受奉献者精神;学生小结,听歌,感受行道树精神
板书设计:行道树
张晓风
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奉献者{}奉献精神
制造清新,献出浓阴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说课设计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3.教材思路分析:本节课主要三部分内容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4.课时安排:共3课时,本课时内容: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6.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通过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突破本课时中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 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四、教法和学法:
⒈ 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动画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⒉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的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五、板书(略)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设 计 意 图
复习引入
承转过渡
(1)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2)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个铺垫
如果A地是赤道,B地是极地,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转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讲
授
新
课
提出假设条件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学生小结
假设①地球不自转
②地球不公转
③地球表面均匀
完成教材P36活动
教师指导,提出假设条件,化简为繁,既降低了难度,又对上节内容进行复习和运用
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介绍单圈环流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启发思维
讨论
得出结论
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自转,如果考虑自转因素,则单圈环流会不会存在?为什么?
向学生提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气氛
单圈环流不会存在
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展示单圈环流形成的FLASH动画(立体图和侧视图)
提出假设条件
学生深入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
展示成果
假设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不公转
③地球表面均匀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三圈环流绘图,并适时点拨
通过小组动手绘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和合作精神
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并绘出示意图
选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成果,并分析过程,其他同学点评。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纳总结
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FLASH动画(立体图和侧视图)
补充点评
利用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深入探究
1、七个气压带形成机制有何差异?
2、高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结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相关内容
加深印象
练习巩固
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提出假设条件
深入探究
得出结论
设疑
假设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公转
③地球表面均匀
通过动画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化繁为简
演示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观察并探究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如何移动?
课后探究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吗?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将探究活动向课后延伸,也为下一节学习埋下伏笔
梳理知识
展示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相互转化
本节课的内容难点比较集中,知识点较抽象,运动形式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优势,学生协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此突破难点,使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