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92~93页的内容。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分数知识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数的。分数和整数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认识分数是学生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后续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作铺垫。认识几分之一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开始掌握分数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我的想法:
1、起点低,目标定位低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教学内容本来是安排在四年级第八册,而新教材安排在第五册,因此我教学的起点和目标的定位都比较低。本节课就是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分数的读写也不涉及,安排在第二课时。
2、动手实践,主动获取新知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说教学流程
游戏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游戏直接出示1/2。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说说1/2可以表示什么?可以让学生展示已有的知识基础。最后通过找饼干的1/2,让学生初步感知1/2。
虽然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这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我让学生说说1/2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1/2的理解。
探究新知:
1、深入认识1/2。
组织学生利用长方形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形成1/2的表象。
体验不同折法,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
判断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沟通一半与1/2的联系,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随机板书:1/3、1/4、1/5……
让学生利用各种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观察讨论1/4和1/8谁大?1/16和1/4、1/8比呢?接着小组内比一比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
这样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书本93页做一做1和2。
2、从图形中你联想到哪个分数。
从图形中你联想到哪个分数,难度较大。如果要安排这个练习,最好用课件突出分的份数。
(四)、总结拓展。
1、 全课总结。
2、 同学们猜猜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数呢?
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有的同学已经由几分之一类推到几分之几,知道几分之几表示什么了。
我的反思:
参加新课程已经两年多了,也已经习惯了尝试后,那种遗憾的感觉。课前看了好多教案,大多是以平均分引入,由一半引出1/2。我知道那么多的老师采用这种方法,说明这种方法肯定是有效的。可是我想学生是不是已经对1/2有所了解呢?可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可以表示什么,在学生各自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生活中常说的一半在数学上用1/2来表示。可惜由于饼干易碎,演示不成功。不然这样的导入我觉得还是可行的。
学生的表述不是很理想。一方面是教师引导的不是很好,另一方面实在是第一次接触,学生表述起来困难很大。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近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2、探索实验,得出结论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
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
突破知识点(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用天平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
(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
(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这道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2)基础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
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出示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