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教材要求,认真贯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开阔高中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一课以音乐与历史为主线,通过分析冼星海及其作品歌曲音乐要素的运用,提高学生理解作品风格的能力,使学生懂得音乐风格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并体验音乐家冼星海不同音乐作品在同一时期的音乐表达的不同情感。

二、学情分析

  1、中专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

  2、热衷流行音乐,对冼星海的音乐作品缺少认识与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冼星海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黄河大合唱》四个乐章的作品赏析

  2、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1、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黄河咆哮的震撼图片和音乐的陪衬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2、说教法、

  中学生的欣赏能力毕竟有限,需要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我在教学中利用人物介绍、流动画面烘托、音乐结合解说,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进行交流和沟通,使课堂始终处于看中想,想中听,听中学,学中悟的氛围之中,从而让学生在轻松自信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四个乐章,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利用黄河咆哮的震撼图片和音乐的陪衬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了解学生对《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认识,全曲你是否听过?你最熟悉哪一首?哼唱一下。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冼星海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

  1)《黄河大合唱》作品介绍。

  2)、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让他们听四个乐章首歌曲的旋律片段,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情绪等。

  3)、然后我将介绍冼星海生平及作品。

  4、拓展探究

  1)、课后欣赏大合唱其他乐章。

  2)、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地感知、体验、理解冼星海的风格特征。

七、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节省了教师板书和传统播放音乐进带倒带的时间,教学内容紧凑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于吸引力。当然这种尝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将努力改进,取得好的效果。

说课稿 篇2

  科学探究形式是多样的,不但有实验探究,也有理论探究。理论探究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都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改教材中有关宇宙地理知识大都属于理论探究型的教材。因此在本次教研主题如何在科学探究中形成科学概念的指导下。我对《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形变化》这一教材集中做了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这一课的理论探究中需要形成哪些科学概念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因为教学参考书中有明确的陈述: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海沟等地形地貌。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当然这课中的科学概念又何止这些。

  二、确定理论探究的主题活动

  理论探究虽说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学生观察、动手实验活动,但却不能流失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因此教学中应当有学生的理论探究的主题活动。纵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火山和地震。火山和地震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主题活动。而第二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有怎样的主题探究活动,令我深思。慢慢的教材中的两幅照片及文字注解走进了我的思考。教材中第一幅照片:喜马拉雅山。文字注解: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教材中第二幅照片:东非大裂谷。文字注解: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拉张形成的断裂谷。这是两个典型事例都是用来说明地球内部的运动导致地球地表地形的缓慢变化。因此如何使这两个典型的科学事实成为学生探究主题活动摆在了我面前。显然这两个典型的科学事实都与板块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想到这点的时候,意识到在向学生简介大陆漂移学说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两个个主题探究活动:1、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2、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这样整堂课也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课,教学内容也更丰润。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社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三、如何保证理论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保证理论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换句话就是指学生在理论探究学习活动中,形成了多少科学概念,形成的科学概念越多,说明理论探究学习越有效。其二,是学习过后,掌握、运用本课的科学概念程度如何,程度越高,说明学习的有效性越强。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掌握、运用。

  (1)、利用多媒体模拟呈现、求证理论探究的内容

  要清新直观的呈现本课的理论探究内容。多媒体课件不能不说是个好帮手。因为它直观,有助学生理解,因为它形象,有助学生感知。因此,首先自己下载了省优质课观摩活动中陈老师的课件。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删减、增添。比如,课件中两板块相撞隆起的视频就是自己,从地震视频中裁剪而来。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有些科学概念很直观、很形象的呈现,便于学生思维形成、概念掌握。

  (2)、凭借口语创设理论探究学习的情境

  提供良好的课堂探究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比如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都是在教师一定口语创设的情境下探究学习的。有了情境,就有了探究的热情,有了探究的热情,思维就更积极,科学概念形成、掌握、运用也就更容易。

  (3)、拓展探究领域,布置理论探究的`科考作业

  “为什么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这是一个与本课在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科学概念密切相关的科考作业。而且学生感兴趣,布置这份作业,目的在于学生在课后的探究过程中能加深已形成的科学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解释一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