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中彩那天》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一个修理厂的技工,一次无意买中了大奖,但因买中了大奖的彩票是他同事让他代买的,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把大奖还给了同事这一感人故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今天我要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
2.学习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技能目标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体会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启发式讲读法抓住几句重点句,引导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体会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出现,从而为体会父亲的思想品质埋下伏笔,便于学生把握全局,化难为易。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注意运用以读代讲法。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多:或乞求、或疑惑、或生气、或激动、或高兴、或明白。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朗读,以读促思,读中体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入情入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实践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通过“读、划、想、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眼口手耳并用,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父亲”是怎样面对的?他有着怎样的矛盾?
2.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朗读课文后,出示词语,读一读(中彩、梦寐以求、兴奋、迷惑不解、道德难题、财富)。
3.你能用上其中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二>精读品味
1.默读第3至第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父亲”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他难在什么地方?并用不同的符号把有关语句标出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师解:(通过文章的前后对比,学生们不难发现父亲面临着许多矛盾:生活的拮据与意外的中奖对比;梦寐以求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与中奖后拥有奔驰车对比;帮同事买到了中奖的彩票与同事已忘记相对比;自己家里的贫穷与库伯家里的有钱相对比;归还彩票得到的精神财富与这一生拥有物质财富而心理上的惴惴不安相对比。就是这些矛盾使父亲在中彩后无法喜悦,面临道德上的难题。)
2.由学生发言(出示句子):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 K 字。
指名读,适时进行评价。(看了又看,才终于看出。)
3.为什么会有淡淡的“K”字?联系实际说说父亲的想法。
汇报:现在你就是文中的“父亲”,说说此时你的想法。(可能想:“我做了记号,又把它擦了,这件事只有我自己知道,奖虽然是自己抽的,中奖的彩票却是库伯的,大奖还给富裕的库伯,自己还是贫穷,如果不还,自己的良心会不安。”这正是“父亲”的道德难题。)
自由读,个人读。
4.联系实际说一说,还车后一家人心情怎样:
父亲:( );
母亲:( )
我: ( )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
1.体会开头与结尾之间的联系。(首尾呼应)
2.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同学们,让诚信陪伴你左右。记住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五>布置作业
联系实际,写一则有关城实、讲信用的日记。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又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5.中彩那天
开头:诚实+守信=财富
起因:父亲(神情严肃)
经过:父亲(闷闷不乐) 首尾呼应
结果:父亲(特别高兴)
结尾:最富有的时刻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我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
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教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三、说教法
1、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1、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习,让学生做。教师巡视。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
△ 设计意图:安排以上练习: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2、再让学生练习: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设计意图: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3、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 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4、教师板书板书: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运用新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设计意图: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第四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数学家 华罗庚 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练习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五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