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早上好!
我是2号参赛选手,下面我就对《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一节课的教材理解和教学过程设计向各位做个汇报。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涉及到消化系统,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摄入体内,分解食物,吸收消化的食物。
本单元的开始阶段,学生已经认识了“身体的结构”,以及“骨骼、关节和肌肉”接着用“跳动起来会怎样”引领学生认识到运动后引起的各种生理现象,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本节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也是在回答一个相关的问题“跳动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从哪里来呢?”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主要的消化器官以及功能并建立起食物的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下一节课“口腔里的变化”也是表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具有启下的功能。
2.学情分析
人体要对吃下去的食物进行消化,用来获取运动所需要的能量,这是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一个四年级学生来讲,人体的消化系统对于他们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 即使了解消化器官都有哪些,也不清楚这些器官是什么样的,都有怎样的功能和特点,这些器官又在人体的哪个位置呢?这是学生所陌生的。 那么由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本身就比较枯燥,纯理论的灌输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就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小组合作讨论、观看视频资料等活动帮助学生对《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科学问题,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教学理念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本课教学中以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认识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信息,自主找寻答案为教学方式,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遵循了以下理念:
1.《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阐述,学生的科学学习首先是合作,其次才是竞争。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提升。此外,我们还要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并不等于放弃独立思考。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2.本节课是典型的“暗箱课”, 其教学难点主要在于无法给学生可以探究的实体,难让学生的探究有深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与消化系统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补充资料,并从大量的模拟体验中去感悟、探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探究前后能在认识上得到提升和完善。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模拟实验,让学生有了形象、直观的感知,有效推进概念的建构。
3.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的,科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是暴露学生原概念并借助于科学探究活动对已暴露的原概念进行重新修正、组合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充分让学生展示已有的科学概念,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观看资料等活动有目的地进行更正,让正确的科学概念替代学生脑海中错误的原有概念。
三、教学目标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2.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进行补充完善。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科学概念:
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2.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知道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器官以及各自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五、教学材料分析
记录单;模拟胃的蠕动实验用的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模拟食道输送食物实验用的透明塑料软管、熟米饭粒;人体消化器官图。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设置情境、引发探究
课的一开始,我设置一个孩子吃饭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分组在人体轮廓上标示出吃下去食物的旅行路线。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科学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同学们对画食物旅行图很感兴趣,那么食物在人体到底怎样被吸收、分解、消化的,学生心里存在着许多疑问,探究知识的愿望也就越加强烈,这也为探索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二、借助资料,了解消化系统。
第二环节,我以图片的形式出示消化系统图,学生对食物所经过的消化器官有了基本的了解,并能在自己的身体上指出大致的位置,同时说出食物的旅行顺序,并在小组中能够讲述。
( 设计理念:韦钰院士曾经说过“只靠学生自发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并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我理解有时候教师的“教”也是必要的,我想学生对于看不见的消化器官比较陌生,这时候还是由我直接告诉他们,让他们形成清晰的、准确的科学概念好一些。 )
三、小组合作,探究消化器官功能及其特征
在本环节,是学生对消化器官的具体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是需要突破的难点。消化器官除了图之外,不可能有实物提供给学生,如何让学生的主观判断变为可以客观研究的实体呢?如何让学生的探究深入而不空洞呢?我作如下设计:
首先,在小组交流讨论时发放各个消化器官的知识卡,让学生通过收集文字图片资料来探究消化器官功能特征。为了学生在交流汇报中有比较贴近实际的体验,我设计了演示、体验活动。探究食道时,我设计出示一根吸管,以模拟食道,在不直的情况下让学生可以对比出食道需要直及需要有力送等特征。探究胃的功能时,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胃模拟演示实验。在探究小肠吸收营养的功能特征时,让学生感受小肠的长度,以了解食物正是在细长的小肠中营养被充分吸收。同时学生在模拟实验中能有所发现,并思考自己的健康饮食观念等。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设计我力求让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这样真正做到个体发展与小组发展同步进行。让学生在这种学习形式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分享。另外,几个模拟实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让学生对消化器官的具体认识有了质的的提升。)
四、建立科学概念,拓展延伸。
以动画的形式,模拟再现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并修正自己的食物旅行图,讲述食物旅行的路线及消化过程。同时,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各消化器官具体的消化过程又是怎样的呢?除了这些食物所经过的主要消化器官外,还有哪些器官参与了辅助消化呢?你在课堂中还想到了哪些健康饮食的知识呢?
(设计理念:本环节是学生建立科学概念的环节,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对消化系统和消化器官有了清晰的、科学的认识,因此让学生修改课堂开始绘制的食物旅行图,是巩固所掌握的科学概念的一个过程。此外,带着问题离开科学课堂能够有效地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将课内外联系起来,使科学学习的连续性、科学技能的发展,科学知识的运用与家庭、社会结合起来。)
五、我的思考:
科学课是一门包罗万象、知识体系庞杂的学科。对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要求较高。但教师必竟不是百科全书,有时无法回答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另外,教学时间有限,有时也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好奇。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保留学生的疑问,激发他们学科学、研究科学的兴趣;教会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用科学的方法去创造;用科学的方法去改善生活。使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理解,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四年级科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说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