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二.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②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平时学习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第③为难点目标。
三、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又“贵在得法”。无论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应面对学生在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不能死搬公式,从而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实施。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2.讲读法:包括词汇、解说,课文讲解,朗读训练,简述大意,背诵等。
3.电化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录音机、投影仪,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c
四、教学程序:
在整个教学中,应以优化课堂过程为指导,贯穿素质教育,结合我区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着重于“双基”落实,充分体现“四个意识”。
(一)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
1·请一位学生解释一下,“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其他同学听。
2·教师鼓励性评价后,顺势让其说出出处,由此引入课题。
(二)解题
这一步骤主要是帮助学生识别题目中“源”以便不要说写成“园”。然后了解作家生平,及本课的出处,为下面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具体设计如下:
1、板书标题:桃花源记,教师强调一下“源”与“园”区别,引起学生重视。
2·学生看注解①,简单了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况,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言,学生可作适当勾划,以便今后利于复习。
(三)朗读课文
古文应该突出多读,教师应把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
1·听录音,学生的注意正音、节奏感,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
①节奏合理,读出对社感。②语句流畅,发音正确。
(四)疏通课文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地学习,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也不能盲目乐观,应尽可能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同时,注意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为此设计如下: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2·勾划难点,互相讨论,或向老师提问。(如有学生提问,下面的步骤可简化些。如无,则就显得重要了。
3.教师提示(放投影片)。
4.学生按记叙文六要素,简述课文c
(五)学生朗读并背诵第一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起反馈矫正作用,另一方面是为过渡到下一个目标作准备。
1。学生朗读。
2.学生背诵第一段。
(六)听说训练
通过对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写,让学生明确此段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描写方法,学写(说)一段话。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读写结合。让学生有迁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设计如下:
1。选两则材料,用投影仪显示出来,教师分析其描写方法。
2.学生根据上面的提示学写(说)一段话。
七、板书设计。
【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浅显文言的能力,这篇课文正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大有帮助。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学生应在文章的学习中,体会到文言注释的重要性。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熟读成诵;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养想象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法】
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我将适时采用点拨、提问、评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学与老师对话,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分组讨论来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了使教学手段更加直观、形象,我将运用多媒体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的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学法上,我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学法指导,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基础,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朗读法读懂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来分析难点,用讨论法来学习文章重点,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认识、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会以“美”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播放《天仙配》的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可以渲染情境,吸引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这样更利于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疏通文意。其具体步骤是:
1、学生通过听范读录音、自由朗读、齐读等方式,更好的进入情境,同时对学生的朗读在字音、句读方面提出要求,并指导语调、节奏等。
2、学生自由阅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疏通文意。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积累文言知识。若仍不懂,则提交全班一同解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了解文章线索,通过这几遍的读,学生能够总结出文章的线索,即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
1、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首先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三段,启发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
接着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文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创造性的描绘。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再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这样学生既发现了“美”,又创造了“美”。
在学生讲述之后,我将进一步提问: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出,甚至忘了年代?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激发学生的热情,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接下来,便进入了拓展延伸的环节。我会提出问题:桃花源这样的地方存在吗?作者为何会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
学生展开讨论,自主发言,从而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还能将锻炼学生的理解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课堂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做补充,充分体现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六、布置作业
新课改提倡开放性的作业,因此针对本节课我预留了以下两个作业。
1、学完本文,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文章。
2、拓展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陶渊明。
3、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