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蜀道难》的说课稿,欢迎阅读。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及背景。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
(二)作者简介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2、蜀道“难”在哪里?
三难:
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五)延伸拓展
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总结
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
背诵该诗。
(八)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蜀道难(李白)
开辟之难;攀越之难;安居之难。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古风体裁的诗歌,诗人李白通过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从高险、惊险、凶险几个方面,将蜀道的抽象之“难”,以具体的物象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大胆、奇特瑰伟的联想力,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艺术特点。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古风诗歌,因而重心在诵读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难”难在何处?
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诵读课文首句导入:“噫唏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诵读声中,你能感受到,这句诗的风格是哪一位大诗人的?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那么,他笔下的家乡——古蜀国有怎样的胜景?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诗仙,走进四川……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停顿。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谈谈他读了本诗之后的感受。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说出蜀道的山高水险,奇峻,以及诗人李白充沛,高昂的情绪。我会对学生的感知进行全面概括。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之后,我会再次播放音频,并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蜀道的?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文章是从三个部分来写蜀道之难的。分别是: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学们再次朗诵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学生朗读后,我会指定一两名来回答。经过总结,我们看到:诗歌的第一句:直抒胸臆,连续运用三个韵调和谐的叹词,表现诗人被蜀道之高而惊恐的心境,使人未见其高,先闻其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说明了蜀道长时间的闭塞。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蜀道之高险是如何表现的?学生经过朗诵课文第二部分,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鸟道”是“横绝峨眉巅”,可以看出山势之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一句中“冲”“回”字表现出蜀道之高险。接着,诗人通过“黄鹤”的“不得过”,“猿猱”的“愁攀援”,来侧面烘托出山势之高险。只能让人“仰胁息”而“坐长叹”。
4、在分析了第一部分之后,我会继续指定学生读第二部分,并提问: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蜀道的“惊险”?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悲鸟”“子规”的叫声,烘托出凄惨悲凉的气氛,让人“畏巉岩”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号”,一“啼”,一“愁”,将蜀道的“难”表现得更加具体。
5、接着,我会组织学生集体朗诵文章的第三部分,并设置问题:诗人是因何而第三次复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从哪句可以看出?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某生来回答。
6、下来,我会设计最后一个问题:文章多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于作者的抒情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诗人反复感叹,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
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学生再次集体朗诵本文,同时注意停顿和语调气势,并思考本诗有怎样的艺术特色。经过小组讨论,代表来回答。随后,我会通过播放蜀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谈谈他对蜀地历史和地理的作用看法。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背诵本诗;课下后学习李白的古风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它和《蜀道难》中的抒情方式及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体会李白的诗歌的抒情方式。
七、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