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1-08-31

  一、导入新课

《藤野先生》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为什么在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⑴ 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⑵ 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⑶ 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

  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个地点,

  3、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哪三个部分。

  明确:

  2、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变换了三个地点:

  ⑴ “我”在东京;

  ⑵ “我”在仙台;

  ⑶ “我”离开仙台后。

  3、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

  ⑴ 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⑵ 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⑶ 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 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⑷ 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

  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

  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⑸ 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⑹ 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

  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