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1、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但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移后讲)
2、王安石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3、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
4、据安徽含山中学王汉俊《今日褒禅山》(载《中学语文教学》 1981年)所述,摘要如下: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
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
无物以相之(xiàng) 长乐王回深父(fǔ)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4、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归纳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问:后一点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五、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⑴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⑵ 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⑶ 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2、学生练习背诵。
3、指点与答疑:
一词多义:
⑴ 卒:
① 死,卒葬之。
② 终于。
③ 士兵,疲敝之卒。
⑵ 文:
① 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
② 文字,独其为文。
⑶ 道:
① 道路,有碑仆道。
② 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③ 道理,传道受业(《师说》)。
④ 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词性活用:
⑴ 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⑵ 名:
①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
② 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⑶ 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答疑:
⑴ 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答:古文无花字,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⑵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4、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六、留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3、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