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1、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程序及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优美凄清的关于离别的诗句和戏曲,如长亭,咫尺人孤梦,愁听,阳关第四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对恋人不得不分离的送别场面,这种场面是不是更凄惨迷茫呢?《长亭送别》
二、王实甫和《西厢记》1、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3、《西厢记》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师生活动备注
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4、《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
三、这折戏可以分为几个场面?明确: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一、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二、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四、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理解第一部分:
(一).[端正好]
1、这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这首共有那些意象?共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明确:意象:天、黄花、西风、雁、霜林意境:自古逢秋悲寂寥,作为送别爱人的莺莺面临这种暮秋天气,更是伤感惆怅,那满地堆积的黄花不正是我青春易逝的写照?真真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冷瑟的秋风也紧似一阵的吹来,难怪秋风秋雨愁煞人,那正向南飞的大雁,飞得那样快一刻不能停留不正是那马上要离我而去的张生吗?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气氛
3、那些字词用的好?明确:紧、染、醉紧:不管是客观的描写,也是莺莺心里冷的真实描写。染:(1)将枫叶红的动态过程淋漓尽致的描写了出来;(2)也足见莺莺哭泣时间之长,眼泪之多,也是心里滴血的过程;(3)霜叶的红,让莺莺涟涟泪珠师生活动备注珠宛然可见。醉:(1)霜叶的红(2)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3)也可说面对离愁想借酒消愁,可即使醉了但伤痛还是那样的刻骨,醒后的悲痛凄凉显得更醒目。
4.[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此曲将萧瑟的秋景与凄婉的心境合二为一,让主人公和读者都难分哪是情哪是景,这是最典型的情景结合,难怪被称为秋思之祖。
5、拓展:古代诗歌中还有那些描写这种秋思的?
(二).[滚绣球]
1、此曲中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明确: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2、此曲中哪个字可一看出此刻莺莺的心情?明确:恨。三个恨字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
3、莺莺恨的什么?明确:(1)恨想见得迟,恨归取得迟;(2)恨时间不等人;(3)恨母亲以门第为重;(4)恨母亲逼爱人上京赶考;(5)恨上天要拆散鸳鸯(6)恨一切都不如人愿等等。
4、这段曲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明确:对比、夸张、借代
5、[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有这样的分析: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块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三)、[叨叨令]
1、本曲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2、表现了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五、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本段中莺莺的感情痛
六、.布置作业: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2.背诵这三首曲子。师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