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古人计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古人计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
2.会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20直观表示11~20的数,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3.在动手操作数学模型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难点:为什么用“十”计数及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
课件、20根小棒、橡皮筋、计数器
【教学课时】
1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与组织操作探究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古人计数(十进制计数法的铺垫)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数宝宝还没有发明出来,古人还不会用数宝宝表示羊的只数,也不知道每天放了多少羊,但这并不影响他管理羊群。
师:瞧!(课件)这就是牧羊人在清点自己的'羊,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计数的?
(板书课题:古人计数)
师:每放出一只羊,牧羊人就在地上摆一块石头,再放出一只,再摆一块石头。当羊的只数越来越多,一大堆的石头摆起来很麻烦,聪明的古人就想出了一种新的办法,瞧!(课件:十块石头变成一块大石头。)一块大石头表示几块小石头?
小结:用一块大石头表示10,再加上一块小石头,合起来就是羊的只数。
过渡:古人真聪明,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聪明的牧羊人,利用手中的小棒来代替小羊,摆一摆,数一数。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利用课件的动态效果,再现“古人计数”的过程,既还原了古人计数的方法,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即逐一计数、一一对应的方法,为十进制计数法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1~20各数的组成,十进制计数法的开始)
1.摆小棒,初步认识“11”
(1)引导学生用小棒一一对应地记录羊的只数。
(2)牧羊人一共放了几只羊?可以数数的知识数出小棒的根数,也就是羊的只数。
(3)10后面的数是几?比10多1的是?多2呢?多3呢?
(4)全班一起1个一1个一地数,数到10个一,将10个一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
2.捆小棒,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1)学生动手操作,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2)认识11是由1个十,1个一组成的。结合小棒,说说12、15表示的意思。
(3)小结: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3.拨计数器,理解“数位”的意义。
(1)介绍计数器,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同桌之间说说计数器上有什么。
(2)动手拨一拨,感受将10个一转化成1个十。
(3)结合拨数,知道数的组成,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A.在计数器上拨11,知道1个十,1个一是11,会用算式10+1=11表示。并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同。
B.同桌合作拨一拨19,并说说是怎么拨的?
C.重点指导19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让学生说一说“20这个数你是怎么拨的?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帮助学生理解2个十就是20。
【设计意图:结合摆小棒、捆小棒的活动,把10根小棒捆成1捆,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认识1个十、1个一合起来就是11。教师循序渐进,出示再多1根、多3根是1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帮助学生建立了1个十和几个一就是十几的表象,也有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契机。接着在拨计数器的活动中,借助数形结合,对“十进制计数法”的本质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老师想检验大家这节课掌握得怎么样,准备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第一关:看图写数。书本75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第二关:猜猜我是谁?
a.我是由1个十,4个一组成的,猜猜我是( )
b.在计数器上,我的个位有2个珠子,十位有1个珠子,猜猜我是( )
【设计意图: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孩子的动脑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20以内的数,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能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与你的家长分享。
五、板书设计
古人计数
10个一就是1个十 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
10 + 1 = 11
【一年级数学上册《古人计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