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子李》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刷子李》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出示课题。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姓李的老师称李老师,看见姓李的会计称李会计,看见姓李的厂长称李厂长,那看见姓李的粉刷师傅,我们称什么呢?
3、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作者为什么称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为刷子李呢?请同学们结合预习,猜猜原因。
4、刷子李他的技艺到底有多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
1、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蘸(zhàn)和(hè)着琴音必得(dě)发怔(zhèng)调(tiáo)浆天衣无缝(fèng)
3、再读课文,画出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语句。
三、小组讨论,深化感悟
根据学生所画句子,顺势导入以下两个话题的讨论:
话题一:黑衣服的描写
1、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你们发现了几处?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由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交流列举。(四处)
3、教师小结: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
4、出示: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白刷不要钱。
5、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技艺高超)
6、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
7、读一读,读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叹。
8、刚才我们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品析来体会作者描写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讨论其它三处地方描写的好处。
9、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10、小组派代表朗读,要让同学听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在读之前可让其他同学友情提醒,促进交流,深化感悟。
11、为什么要着重写发现小白点?
12、指导学生读出曹小三心理的变化。
话题二:刷墙的描写(第五小节)
1、刷子李的粉刷本领到底有多强?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2、学生自读。
3、这一小节,有哪些令你惊叹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看法。
4、小组派代表小组讨论的结果。
(1)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折得清爽。(蘸浆的手法高明,或者调浆配料方法巧妙。)
(2)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动作熟练,优美。)
(3)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做的活,效果非同一般。)
5、请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6、自由练读。
话题三:写法的妙处
1、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却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虽然不是直接写,可从这些描写中却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我们可以称这种描写为侧面描写,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四、紧扣末句,总结课文
1、出示最后一小节。
2、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分别见到、听到?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6个生字;学会两个轻声“包袱、师傅”;学习一个多音字“和”以及文章的新词。
2、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内容,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3、通过曹小三跟随师傅学艺的过程,亲历亲闻,感受刷子李技术高超,一手绝活,以及故事的跌宕起伏,体会侧面描写和“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聊《俗世奇人》
1、书本《俗世奇人》
2、简介:
①《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
②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二、揭示课题:刷子李
1、引出刷子李。
2、聊刷子李
①从名字中你明白了哪些信息?
②为什么叫他“刷子李”?
【他姓李,刷墙的本领高超。】
③师总结:
是的。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在天津,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
还是在天津,有个姓刘的风筝做得特别好,就叫他……
比如在天津,有个叫唐老师的书教得特别好,就叫他……
(油漆张?)
三、积累新词、学习生字
1、生字填写——活学活用(一)。
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活前,先把装有黑衣黑裤黑鞋的包(袱)打开并穿上,干完活绝没有一个白点。曹小三第一次跟在师(傅)刷子李(屁)股后面做事,发现了一个白点,以为师傅露(陷)了,以为他的名气有(诈),但事实并非如此。
2、检查反馈:根据意思写词语:刷浆、半信半疑、派头十足、悠然、鼓点、天衣无缝、威严、露馅、诈、难堪、发怔、匀匀实实。
3、指导读音两个轻声:包袱、师傅。
4、多音字“和”:和着琴音。
四、填写刷子李名片,感受技术高超。
1、填写刷子李的名片。
师:名片是为了推销自己,为了让别人在极短的时间认识自己。所以在这个小小的纸上应该写最关键、最有用的信息。
仔仔细细默读课文,联系全文,用文中的词语或自己概括的词语填一填。
2、交流简介,聚焦问题。
①反馈预设:美术家、音乐家、能工巧匠、技艺高超、奇人一个、一手绝活?
②问题聚焦:奇在哪里?高超在哪?
③句子展示:学生读,老师点评。
④积累背诵(活学活用二):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二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⑤一手绝活、技艺高超、俗世奇人(总结、板书)
五、写作手法感悟、拓展延伸
1、侧面描写(正面描写)
师:为了写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他的奇,作者冯骥才派了一个人来见证、说明,这种写法叫“侧面衬托”。
2、比如说:你外面穿了一件黑色或者灰色的衣服,里面配一件白色衬衫,这就把你整个脸蛋都衬托出来了,都烘托出来了。
3、再比如说:
写武松的勇猛我们可以用?衬托;《草船借箭》学过吧,我们写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可以用?来衬托。
再回忆我们去年学过的《慈母情深》,写母亲工作的辛苦我们可以用厂房?来烘托。
4、一波三折(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①找到文章含有“然”字的句子。
师:的确,曹小三这个人物的出现让我们觉得故事的跌宕起伏。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含有“然”字的6处句子,体会体会故事的跌宕起伏。
②读句子,简单交流,体会写法。
③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4、有效拓展(课后作业)
△备注:(细节描写、对比的写法)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六、总结提升、链接提升
1、总结出示对联:(上联)如同仙境,刷板显功底。
(下联)黑衣无瑕,绝活传真谛。
(横批)俗世奇人。
2、课后作业:
①自己编一个小故事,简单尝试运用“一波三折”的写法。
②阅读链接:《俗世奇人》之泥人张、快手刘、张大力、冯五爷。
附:板书设计
刷子李
技艺高超俗世奇人
侧面烘托一波三折
课后反思
(一)授与学的思考。
课堂,短短的几分钟如何让学生的有所获、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话的确不假,甚至是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然而老师的导和引毕竟是一个前提,老师的定向和定位直接导致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
所以备课,老师的思考轨迹尤为重要,甚至一些根本性的东西就在这里埋下了伏笔。授什么,引什么,学生就会自主地学到什么,毕竟在五年级这个年段,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绝对的,我始终相信老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即指明灯,指路人,一旦方向错了,即使可以殊途同归,那其间的不少冤枉路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道明的。
拿到《刷子李》这篇略读课文,首先要定位,它处于第五单元的人物描写组,并且要学生学会如何写人。所以在传授的过程中唯有抓住线索让学生真正领悟两种写人的手法,可谓是深谙于心。
细读文本是一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自认为文本中几个带“然”字的词语被抓住是一个命脉的线索,这对于学生阅读文本,掌握“一波三折”的写法那是水到渠成。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拓展,那更是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二)赛课展示的是什么。
赛课,要展示的是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似乎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所以在开课前的谈话《俗世奇人》、课文词语的根据意思写词语以及后面重点段落的背诵都是一一落到了“语言”、“文字”的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学生的基本功,才能真正做到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三)时间的分配以及课堂的淡定。
一堂课,除了学生的学有所得,老师的演绎不可忽视。
淡定,课堂的驾驭能力足可以看出一个老师的功底。
在35分钟的时间内,没想到最后一个对联环节还是没有展示出来,颇有遗憾。
综上,还是应验了老教师的一些训导:要学会反思,当写完这些文字的时候,真正感到思考带来的魅力,作为老师,这应该是一门必修课,无论有多忙,反思比写教案更为重要。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