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与《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一文从寻常生活小事入笔,引出对生命的思考,文章浅显易懂,易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本教学设计试图从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出发,循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夯实阅读基本功”、“研探领悟,激发主题探究欲”、“拓展导学,引导学生求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关爱生命的人文熏陶。
一.以文本为例子,夯实阅读基本功
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尝试用激昂的音乐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用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音乐旋律迸发出的坚毅、顽强的生命力中去感受生命、珍视生命。
2.导入新课。生命,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中外艺术大师都为此不惜努力,为探索它的真谛而历尽艰辛。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今天,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更是饱蘸着作者生命的汁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介绍作者珍爱生命的故事。
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强忍病魔的折磨,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议,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全身心的投入课文,去体验、领悟。同作品、同自己的心灵对话。
(一)美读。配乐朗读,便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同时,感知整体结构是前叙后议。
(二)精读。方式采用四部曲: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组——同桌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师生研讨)。设计的问题组如下:①文章前半部分是记叙,叙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②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③三个事例有三点思考,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④用心体味、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畅谈你从中得到的教益。
(三)品读。
指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仅仅活了几天”、“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品味、分析,为学生积累词语和妙句做准备。
(四)赏读。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赏读,回味全文,体验作品的精妙。
二、以文本为靶子,激发主体探求欲。
利用课后同题文章《生命生命》(美国克伦沃森)给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活动平台。可围绕以下思考题来阅读、讨论。
1.思考问题:两篇《生命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内容都是感悟生命,都是选取生命中的寻常小事。
3.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课文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1)课文选取三件事,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选取一件事。(2)课文在记叙的基础上,以议论形式揭示题旨;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主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显现主旨,结尾言尽旨远。
三、以文本为引子,引导学生求发展
以“生命”为引线,给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疾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人士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
①听朗读录音: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安排学生课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讲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推荐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③讲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事迹。课外阅读其感悟生命的文章《秋天的怀念》等。
叙述议论
小事
飞蛾的求生欲生命的意义
珍惜
香瓜子的生命力思考生命的价值
自己的心跳生命的把握
铺垫感悟
点拨— 创新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是一篇适宜学生自主阅读的写景美文。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设计将课文设计成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受美、体验美;以课文作靶子,发现美、积累美;将课文作引子,思考美、延伸美。一步步导引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
一、感受美、体验美。
导入:《山中访友》把大自然人格化,用“访友”的形式,使司空见惯的景物,成了呼之欲出的带着特定意蕴的活生生的个体。文本视角独特、想象奇特、笔调轻松、富有诗情画意,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这种出神入化的风格,开拓了新的审美视野。
(一)认读。感悟意蕴美
1.本设计着力让学生自主感悟、探究,让“学生”唱主角,让“读”唱主角,将有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音符”,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悟自然的灵性。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各自解读课文的意蕴。为了拓展解读的深度,可设计如下问题组,引导学生讨论:①作者写的上“山中访友”,访的友是谁?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带有特定意蕴的景物的?③文章中景中含而未露的文旨是什么?
点拨之一:原来作者要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景与物,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