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写得舒展自如、朴实秀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那树》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先出示(PPT)(我取的书名是《情人眼》,就“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语截取前三字而引申其义。“情”是“万物有情”的那个“情”。)(生读)师述:这个有情的人是谁?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王鼎钧,走进他的散文《那树》。

二、检查预习

三、有情天地

  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树被砍伐是因为树给人类带来厄运?相反地,那树对人类极其友善。(PPT)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1—5段,找出那树对人类友善的语句。

  学生读书,勾画、回答。

  生:那树给人清凉、给人欢乐、给情侣以浪漫

  师:是啊,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我们应该尝试读出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的深情。请学生朗读,体会那树呵护人类的感情。

  在同学的朗读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灵变得富足,生命更加丰盈,到处是欢声笑语,遍地是诗意盎然。这真是一片有情天地啊。

四、无情世界

  师:我的眼前浮出了一副安静祥和的画面,可是往往静谧的表象中蕴藏着风暴。或许树还沉浸在奉献的美好之中,人们对树的态度却已经发生了变化。(PPT)速读7—11段,思考交通专家等人对那树的态度。小组内品一品。

  A、交通专家对那树是冷酷无情的,他是宣判者。

  宣判合理吗?合法吗?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他的宣判还是光明正大的执行。由此可以看出宣判多么荒谬、多么残暴!

  有一个词语最能体现交通专家宣判得荒谬性?

  于是。

  平常如何使用“于是”?

  所以说“于是”是连词,连接前因和后果。用在此处,逻辑上不能成立。但是实际上偏偏要求成立,可见宣判得多么不合情理,多么让人匪夷所思!

  B、伐树工人对那树无动于衷,他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古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师:①哪些动词可以看出这场屠杀的残忍?

  “咬”、“嚼”、“撒”三个动词细腻、真实、震撼地记录了屠杀现场。

  可否换成“锯”?

  可见,有准确传神的词语的镶嵌,文章张力十足。

  ②再从修辞手法上入手,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咬”、“嚼”、“骨粉”,作者把树当成人来写。让我们感受到电锯面目狰狞,那树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不断铺排,文章文采斐然。

  ③“咬”给人以触觉,“骨粉”给人以视觉,“呻吟”给人以听觉感。这些感官的混用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

  学生体验读,读得慢一点,读得深沉一点

五、缘何无情

  师:曾经的亲密无间烟消云散了。人类为何变得这般冷漠?小说中,王鼎钧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别的东西”不仅指柏油路等,更指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逐。它是隐形的刽子手。

六、蚁犹如此

  那树就这样倒在绝情寡义的深渊中,死在人们贪得无厌的追逐中。它没有完成上帝“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的使命。作者心痛无比,悲愤不已。痛定思痛之余,作者依然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有情有义的天窗。这不,一场葬礼拉开帷幕。(PPT)葬礼现场,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学生之间交流、展示

七、主题拓展

  师:作家的作品往往是透过表象看本质。我常说,文章本身有它自已的命,它跟谁有缘,跟谁没缘,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有我们不知道的定数……那就更不用说文章的主题了……

  ——王鼎钧《四千字·五十年》

  王鼎钧想通过一棵树的遭遇向我们传达什么?

  ⑵出示材料:(PPT)

  人教社《教师用书》

  (学生齐读)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一生读)那树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⑶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

八、结束语

  师:宇宙中万事万物皆有存在的价值,从细微处看万物皆有生命。存在是有必要的,任何生命都值得敬畏。正如作者在《〈情人眼〉自序》中所述:固然“无情不似有情苦”,但“无情何必生斯世”?愿我们以有情之眼,看无情人生,看出感动,看出觉悟,看出共鸣,看出希望!

  结束语: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中的那棵树。希望同学们所敬畏坚守的那棵树能茁壮生长、蓬勃成荫。

  《那树》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我以为,本课教学应该分为两个维度:

  一、文本维度: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学生纬度: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品味、理解,不求面面俱到,惟愿有所感悟。

  总的目标不外是:给学生今后的散文阅读打开一扇窗。

  具体过程有三:把握内容、品读赏析、漫谈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词句的品析,感受“那树”的形象,把握树的命运。

  2、通过文章主旨的比较,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旅居美国的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那树》。一看这个题目,同学们的脑海里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其实刚才大家的问题主要可以归为三类:

  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

  2、那树的命运如何?

  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就来研讨这三个问题。先请大家根据自己预习时的初读感悟,说说那是怎样的一棵树?

上一篇:那树 教学设计 下一篇:那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