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出示小黑板):
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2、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⑴ 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 看社戏──戏前波折(开端)──夏夜行船(发展)──船头看戏(发展)──月夜归航(高潮、结局)
⑵ 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明确: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公公送豆。
⑶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30段);第三部分(30~40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
2、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明确:① 可以免读一些难懂的书,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② 没有一些礼教的束缚,人人平等;
③ 还有着众多丰富有趣的活动。
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
明确: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且显得过于单调。
四、朗诵:
组织学生熟读全文,为下节课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二、三。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略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明确: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2、请班上男同学齐读第10自然段,女同学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词语,共体味其运用之妙。
明确:动词,拔、点、磕、架。充分描绘出小伙伴驾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3、结合课后练习二第1小题,学习“夏夜行船”段,引导学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4、请同学默读课文“船头看戏”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笔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
① 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 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 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除了正面写出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既然戏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赞成回去。请同学们齐读写“月夜归航”的段落,并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
明确:月下归航写了小伙伴们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7、在写孩子们偷豆的时候,有一句人物语言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表现了何种性格特征。
明确: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句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写看社戏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深化主题。
2、讨论:我们把文章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 提示:
①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我”却有这种感觉?
② 《社戏》这篇小说全文原有前后两部分,课文书选后一部分,找出《社戏》全文,让学生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维。
③ 同学们读这篇小说有什么感受?你觉得文中尤其是最后一句充满着一种怎样的情债?(参看《教师教学用书》中范伯群的《人生经验通直感——从《社戏》和《朝花夕抬》谈起。
四、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题三。
2、写随笔时,写一篇《童年趣事》。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看社戏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拔”“占”“磕”“架”
所见、所闻、所感
船头看戏骂、吁气、打呵欠
月夜归航“偷我们的”
再没有吃到也不再看外…
向往
【关于《社戏》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3.社戏教学设计范文
4.《社戏》教学设计
8.关于社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