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社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
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
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
新授课、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此环节不让同学们阐发,只是说说就行,目的是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学生活动:
找四个学生回答】
问题简单,找四个成绩差的学生来答此问题。
【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四位同学讲的很好。的确是,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我们陪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设计意图说明:由提问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忆童年生活,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不惮dàn 潺潺chán 凫水fú撺掇cuān duo 踱duó 颇pō 怠慢dài 吁气xū 宛转wǎn 絮叨xù dāo磕kē 楫jí 归省xǐng行辈háng舀水yǎo 蕴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
2、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
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活动:
概括大意。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 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童年》或别的什么标题?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迁移的一个基本前提。探究、对话、交流、提高。教师适时点拨,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这里比较关键的是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来点拨,既非灌输包办代替,更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一种指导。】
四、精读课文,分析情节
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如果让你在“社戏”前面加一个动词的话,加什么好呢?
看。
2、课文中第一次出现“看戏”两个字是在第四段第一句话。这句话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和主要情节“看戏”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有联系,这三段交代了看戏的时间、地点、看戏的人,还有看戏的机缘——由于我随母亲回外婆家消夏,所以才得以看戏。这些可以称为“看戏”前的“序幕”。结尾写第二天六一公公送豆。
3、看戏的过程按时间或事件的发展顺序可分为几部分?(4——30)看社戏
篇二: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社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循环播放,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感受江南社戏的内容,为下面的文化之旅做好铺垫)
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导游,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请看:这是一座戏台,在江南这种建筑司空见惯,但惟有这座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一部作品《社戏》而闻名这座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 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时情怀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历久弥漫着书香的小说《社戏》 环节一:读与感
1、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吗?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以便安排下一环节读文章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学会预习)
2、文章描写了一件看社戏的故事,你觉得那出社戏好看吗?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能证明这出戏不好看的句子或词语
既然这出戏如此不好看,文章的结尾是怎样写的?
(设计目的:从“不好”与“好”的反差,抓住一个问题切入点——即文章的结尾,从而突破全篇的解读)
环节二:赏与评(完成目标二“品出美”)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请为他们起一个绰号,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示之以法:可从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职业等方面思考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赏析人物性格的纯朴和善良之美,换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水浒传》起绰号的方式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并让六大小组之间采用评比的方式,评比三个智多星最后归结到小说塑造鲜活人物的方法——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
环节三:品与析(完成目标一“读出味”)
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读出景物之美,景中之美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用朗读的方式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并学会用“轻、重、快、慢”的方式朗读)
环节四:辨与思(完成目标三“悟出情”)
你认为还原后的小说《社戏》一文除了表达对故乡纯朴民风和优美景色的怀念,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目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鲁迅的两部代表作《朝花夕拾》和《呐喊》的区别,同时穿插背景材料补充,认识那时鲁迅的内心世界)
课堂留白:三分钟让学生的思维沉静下来,思想沉淀下来,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包括情感和知识两个层面
(设计目的:不要让学生在激情澎湃中戛然收尾,一定让学生跃动的心灵在课堂尾声时安静下来,让各种收获慢慢沉淀,三分钟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情感和收获,带着沉沉甸甸的收获或者一种探寻的好奇走出课堂,探索课堂以外的语文)
结束语:
走进社戏,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走出社戏,引起我们不绝的心灵回想本次文化之旅即将结束,不知道你看过这个戏台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戏台两侧的这幅对联或许能代表我们此时共同的感受:千米画卷有社戏,万般风骨存呐喊
环节五:谢谢各位的参与,课下请大家自行浏览《朝花夕拾》和《呐喊》两部作品带来的无限风光
(设计目的:课堂永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点,真正的语文在课堂以外,所以每篇文章一定要了解当时作者的写作初衷,并要与今天的生活共撞和共鸣,同时一定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历史,更要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