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沉香救母二》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上,我主讲了这一课,因为低年级语文组强调了集体备课的新模式,我又上了这节课的研究课。
《沉香救母二》是《沉香救母一》的继续与延伸,主要写了沉香不畏艰险、劈山救母的过程,要求学生能体会出沉香英勇救母的赤诚之心,懂得从小就要孝敬父母、关心他人。这一单元都是体悟亲情、感情类的文章,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从文章中不易体会出文中主人翁的感情,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动了一番脑筋。
一开始,我从复习旧知导入,将《沉香救母一》中的五个成语导入进来,使学生回忆《沉香救母一》的内容,然后进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是使学生不仅复习了已学课文,巩固了知识,而且给新课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在课文行进过程中,我抓住了“孝心”为文眼展开全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们去画一画文中能体现沉香有孝心的句子,然后再来交流。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中的真情。第一段中,我抓住“救母心切”展开,通过学生练说、师生表演的形式使学生理解这个词。第二段是重点段落,抓住文段中的动词、数量词,让学生体会沉香的不畏艰辛、救母心切,多种方式练读体会沉香的孝心。在讲到“高耸入云”时,通过板画从视觉上来理解这个词,让学生齐诵《咏华山》,从学生已有知识上拓展,让学生理解巍巍高山,体会山高,劈山救母的不易。最后设计设计沉香与母亲相见时会说什么,让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演一演。学生们开始演的时候容易笑场,让意识到孩子们之间演不出真感情来,后来我改为师生共演这一段,效果比较好,基本达到预想的设计。
全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体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课结束之后,我自己反思了许多。课文的重点部分深入不够,浮于表面,学生理解的不够充分。另外,自己课上比较紧张,气氛不够活跃,老师放手不够,学生课堂上没有动起来,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典型的就是老师的话太多。比如,第二段关键的动词、数量词,可以让学生自己找,找出体现沉香不畏艰辛的词语。最后一段理解“高耸入云”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板画。交流体现沉香有“孝心”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来反馈等等。以上这些细微之处恰恰能体现一位老师的教学理念有没有更新,有没有关注时下。这让我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进行深刻的反思,只有思考多了,做多了,才能有长足的进步。在这里也要谢谢关心我成长的同仁与领导们,让我不断地成长,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二: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生动的民间神话故事,深受学生喜欢,曾被拍摄成动画片《宝莲灯》。所以对于故事情节来说,孩子并不陌生。
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找出“救母心切、奔”这两个词,体会沉香一心救母的迫切心情,从而让学生读出感情。
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救母心切”作为文眼,请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 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延续,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学生有些困难,只能说出一两句,经老师提醒“妈妈看见沉香一身高较强的本领,他们会说些什么”或是“妈妈看见沉香身上伤痕累累会说些什么?”
整个教学过程中,总体教学思路较清晰,能过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值得大家学习,但随文识字不能只抓字的读音,还要学生理解词语,如,“深涧“这个词,可以让学生结合图,上去指一指,深涧就是山与山之间凹下去的部分。让学生进行句子的比较时,应让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应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自己体会,而不是教师问那句话好,好在哪里?
篇三:《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上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我:“‘再三’是什么意思?”其他的学生就有马上拿出字典翻找的,但是他们很快就迷惑了,因为字典上的解释他们并不理解。我突然发现,解释词语,以词解词,教学参考书(或是字典词典)上怎么说,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结果学生记住的是一些似懂非懂的词义解释,印象并不深刻。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而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考问题更是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
经过这一思考,我决定丢开教参和词典,让学生们通过形象的动作和表演来体会。两个学生分别演沉香和爸爸,一个学生先问:“爸爸,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妈妈呢,我的妈妈呢?”“爸爸”叹了口气,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沉香”又问:“爸爸,我都那么大了,究竟我的妈妈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还是没有做声。又过了一会儿,“沉香”又着急的问:“爸爸,人家都有妈妈,为什么我没有?我到底有没有妈妈,您告诉我呀!”“爸爸”无奈地摇摇头,终于讲出了真相。经过了这两个同学的表演,其他同学马上对“再三”这个词语有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体会了这个词的意思。这样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比单调的查字典要来得有趣多了!
在学习到课文《沉香救母2》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
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长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