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己任,而如何让学生超越语言文字的内容,走出狭小的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所应思考的。我认为学生一旦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在与课文的心灵对话中,使“静”的课文变成“动”,“死”的课文变“活”,能身处狭室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融,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中,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它难看的话觉得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跟眼毛的作用。我利用文章留下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续写故事:沙漠旅行后,小红马和小骆驼再遇……
学生有的想象小骆驼向小红马介绍了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以理服人,使小红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有的想象小红马和小骆驼再去沙漠旅行,实地体验。
为了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道理,就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又厚又大”的脚掌、“双层”的睫毛、“两个肉疙瘩”的用处。
我不想直接部就班:它们有什么用呢?因为这样的问法太过枯燥和直接。在读到相关句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是小红马。小骆驼,你那又大又厚的脚掌太难看了!”“哦,小红马又来了。小骆驼,你那两层的睫毛难看极了!”“小骆驼,你背上那两个肉疙瘩真难看,我建议你把那割了吧!”我把声音提得很高,我用嘲笑的语气,我的眼神流露出看不起的神情。孩子们不服气 了,他们争相解释脚掌、睫毛、驼峰的用处,好像自己真的就是小骆驼。当然,为了配合表演,我总要加上一句:“哦,它虽然难看,没想到有这么大的用处。我错了!”
这样的环节设计,我自认为很巧妙。潜移默化之中,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让他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为了解决主人公的难题,学生很主动地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而且在学生解释的同时,不知不觉得已经懂得了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道理。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我认为学生一旦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在与课文的心灵对话中,使“静”的课文变成“动”,“死”的课文变“活”,能身处狭室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融,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为了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道理,就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又厚又大”的脚掌、“双层”的睫毛、“两个肉疙瘩”的用处。
我建议你把那割了吧!”我把声音提得很高,我用嘲笑的语气,我的眼神流露出看不起的神情。孩子们不服气 了,他们争相解释脚掌、睫毛、驼峰的用处,好像自己真的就是小骆驼。当然,为了配合表演,我总要加上一句:“哦,它虽然难看,没想到有这么大的用处。我错了!”
这样的环节设计,我自认为很巧妙。潜移默化之中,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让他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为了解决主人公的难题,学生很主动地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而且在学生解释的同时,不知不觉得已经懂得了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