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画错了吗教学反思
幼儿很投入地绘画时,其绘画作品作为心理意象和表现力的结合产物,往往是其潜意识的流露,投射出幼儿的真实内心。透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本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但我们的传统美术活动却常常“重教授轻解读”。就在三八妇女节前,我们班组织了主题为“我的妈妈”的绘画活动,因为所有作品都要上墙,向家长展示,所以有两幅“不符合要求”的作品让我们格外为难。
小蕾的作品出乎意料地简单。记得小蕾在画的时候,就坐在那儿不停地皱眉。可她的绘画能力并不差,平时画人物时,也知道面部器官的画法。当老师一再要求她画完时,她很不情愿地只画了妈妈的两只眼睛和脸,就不再画别的了。当其他小朋友都把妈妈的脸涂成米白色,而背景用别的颜色以烘托人物时,小蕾却坚持背景和妈妈的脸用同一种颜色。当时,我也想不通,平时特别乖的小蕾为什么这次如此执拗。
当和其他教师分析幼儿作品时,我忽然意识到小蕾的用意。因为父母重男轻女,小蕾从小被寄养在大娘家,由奶奶照顾。父母因为小蕾是女孩,感情长期不合。小蕾缺乏正常的家庭体验,与妈妈的距离疏远,对妈妈的感情远比其他孩子复杂,想爱又没有机会爱,想恨又不能恨。
所以,在画画时,小蕾看似粗心地只画了一些线条和简单涂色。可以想像,当她听到老师布置画妈妈时,她多想逃避,多想草草结束这次绘画作业。在她心中,妈妈的形象已经模糊。也许,当其他小朋友把画妈妈当做一件无比幸福而快乐的事情时,小蕾却承受着尴尬和痛苦。
可是,相比小蕾画得“简单”的妈妈,润泽的作品更让我们为难。别人画的都是妈妈,他却毫不犹豫地画上了自己的爸爸,即便老师一再提示,他仍然坚持。为了主题的统一,配班老师硬是在他的作品上添画上长长的头发,让这个爸爸看起来像“妈妈”,不至于显得突兀。事后讨论时,老师反省到了自己行为的不恰当,后悔不已,但对于如何解决润泽给我们出的难题却一筹莫展。
不过,有了分析小蕾作品的经验,我们也试着考虑小泽的家庭情况。从平时的观察看,小泽每天都是爸爸接送,看起来爸爸照顾孩子更多一些,对孩子也更了解。详细了解后,我们才知道小泽妈妈由于生理原因提前进入更年期,常常脾气暴躁,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且平时工作很忙,很少照顾小泽。在小泽眼里,家里最亲近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对妈妈,小泽甚至带着讨厌的情绪。幼儿的美术作品中,常常会毫不犹豫地画上第一重要他人――最爱自己、也是自己看来最重要的人。在作品中,将自己厌恶的“妈妈”抛弃,这是小泽的一种“报复”。小泽画爸爸,充分说明了他与妈妈存在矛盾。
“画妈妈”这样的主题绘画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很寻常。表面上看,这两幅让老师为难的作品,违背了老师的初衷,脱离了预设的活动目标和要求,是这两个孩子没有按照成人的要求画出成人想要的妈妈作品。但成人的要求一定就合理吗?难道是孩子们画错了吗?
其实,我们设计《画妈妈》主题绘画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孩子关爱抚养自己的女性家人,通常孩子的主要抚养人都是女性,但我们忽视了孩子所处家庭的差异性,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抚养情况越来越复杂。在组织《画妈妈》这一主题时,我们缺少对幼儿家庭背景的提前调查,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家长工作还很不到位,对班上孩子的家庭情况缺乏细致了解。用成人想当然的“预设目标”去要求孩子,这才是出现两幅“画错了”的幼儿作品的根本原因。
而孩子的“画错”行为,不是有意挑战教师权威,而是试图保护自己的内心。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他们不愿用美丽的颜料画出自己不喜爱的事物。而我们却一味要求他们听老师的,画出老师想要的作品,只想着呈现统一的主题、风格,却忽视这些“强制要求”本身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是孩子错了,是老师错了。
基于这样的反思,在第一次“画妈妈”活动后,我们与两位孩子的家长进行了全面沟通,特别是向小泽的爸爸反馈了孩子偏要画爸爸、坚持不想画妈妈的情况,希望他妈妈能够在生活中多关注、关爱孩子一些。
与第一个主题“我的妈妈”不同,第二次我们选择了相对开放的“我的一家”。幼儿在把握这一主题的时候,选择的余地比较大。每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喜爱的家庭成员,尽情宣泄。没想到,这次小泽坚持要画自己的妈妈。我们也不知晓,究竟是这段时间小泽妈妈意识到了,开始真正走进孩子内心,还是用了强制性的手段警告他以后要画妈妈。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泽在第二幅画中画了撅着大嘴生气的妈妈和笑脸相迎的小泽,在妈妈和他的中间还有一朵大大的红花和数字1(胡润泽平时对写数字很感兴趣)。幼儿往往对印象深刻的细节,进行夸大表现,那么妈妈撅着生气的大嘴,是不是反映出妈妈对他过于严厉、甚至看起来有点“凶狠”的态度?幼儿常常会在两个相隔较远的人物之间加上一些装饰物,大花和数字1是不是反映出他与妈妈的心理距离、对妈妈的疏远感?然而,小泽仍然把自己画成笑脸对着妈妈,是不是可以看出,他内心既想亲
幼儿很投入地绘画时,其绘画作品作为心理意象和表现力的结合产物,往往是其潜意识的流露,投射出幼儿的真实内心。透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本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但我们的传统美术活动却常常“重教授轻解读”。就在三八妇女节前,我们班组织了主题为“我的妈妈”的绘画活动,因为所有作品都要上墙,向家长展示,所以有两幅“不符合要求”的作品让我们格外为难。
小蕾的作品出乎意料地简单。记得小蕾在画的`时候,就坐在那儿不停地皱眉。可她的绘画能力并不差,平时画人物时,也知道面部器官的画法。当老师一再要求她画完时,她很不情愿地只画了妈妈的两只眼睛和脸,就不再画别的了。当其他小朋友都把妈妈的脸涂成米白色,而背景用别的颜色以烘托人物时,小蕾却坚持背景和妈妈的脸用同一种颜色。当时,我也想不通,平时特别乖的小蕾为什么这次如此执拗。
当和其他教师分析幼儿作品时,我忽然意识到小蕾的用意。因为父母重男轻女,小蕾从小被寄养在大娘家,由奶奶照顾。父母因为小蕾是女孩,感情长期不合。小蕾缺乏正常的家庭体验,与妈妈的距离疏远,对妈妈的感情远比其他孩子复杂,想爱又没有机会爱,想恨又不能恨。
所以,在画画时,小蕾看似粗心地只画了一些线条和简单涂色。可以想像,当她听到老师布置画妈妈时,她多想逃避,多想草草结束这次绘画作业。在她心中,妈妈的形象已经模糊。也许,当其他小朋友把画妈妈当做一件无比幸福而快乐的事情时,小蕾却承受着尴尬和痛苦。
可是,相比小蕾画得“简单”的妈妈,润泽的作品更让我们为难。别人画的都是妈妈,他却毫不犹豫地画上了自己的爸爸,即便老师一再提示,他仍然坚持。为了主题的统一,配班老师硬是在他的作品上添画上长长的头发,让这个爸爸看起来像“妈妈”,不至于显得突兀。事后讨论时,老师反省到了自己行为的不恰当,后悔不已,但对于如何解决润泽给我们出的难题却一筹莫展。
不过,有了分析小蕾作品的经验,我们也试着考虑小泽的家庭情况。从平时的观察看,小泽每天都是爸爸接送,看起来爸爸照顾孩子更多一些,对孩子也更了解。详细了解后,我们才知道小泽妈妈由于生理原因提前进入更年期,常常脾气暴躁,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且平时工作很忙,很少照顾小泽。在小泽眼里,家里最亲近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对妈妈,小泽甚至带着讨厌的情绪。幼儿的美术作品中,常常会毫不犹豫地画上第一重要他人――最爱自己、也是自己看来最重要的人。在作品中,将自己厌恶的“妈妈”抛弃,这是小泽的一种“报复”。小泽画爸爸,充分说明了他与妈妈存在矛盾。
“画妈妈”这样的主题绘画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很寻常。表面上看,这两幅让老师为难的作品,违背了老师的初衷,脱离了预设的活动目标和要求,是这两个孩子没有按照成人的要求画出成人想要的妈妈作品。但成人的要求一定就合理吗?难道是孩子们画错了吗?
其实,我们设计《画妈妈》主题绘画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孩子关爱抚养自己的女性家人,通常孩子的主要抚养人都是女性,但我们忽视了孩子所处家庭的差异性,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抚养情况越来越复杂。在组织《画妈妈》这一主题时,我们缺少对幼儿家庭背景的提前调查,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家长工作还很不到位,对班上孩子的家庭情况缺乏细致了解。用成人想当然的“预设目标”去要求孩子,这才是出现两幅“画错了”的幼儿作品的根本原因。
而孩子的“画错”行为,不是有意挑战教师权威,而是试图保护自己的内心。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他们不愿用美丽的颜料画出自己不喜爱的事物。而我们却一味要求他们听老师的,画出老师想要的作品,只想着呈现统一的主题、风格,却忽视这些“强制要求”本身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是孩子错了,是老师错了。
基于这样的反思,在第一次“画妈妈”活动后,我们与两位孩子的家长进行了全面沟通,特别是向小泽的爸爸反馈了孩子偏要画爸爸、坚持不想画妈妈的情况,希望他妈妈能够在生活中多关注、关爱孩子一些。
与第一个主题“我的妈妈”不同,第二次我们选择了相对开放的“我的一家”。幼儿在把握这一主题的时候,选择的余地比较大。每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喜爱的家庭成员,尽情宣泄。没想到,这次小泽坚持要画自己的妈妈。我们也不知晓,究竟是这段时间小泽妈妈意识到了,开始真正走进孩子内心,还是用了强制性的手段警告他以后要画妈妈。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泽在第二幅画中画了撅着大嘴生气的妈妈和笑脸相迎的小泽,在妈妈和他的中间还有一朵大大的红花和数字1(胡润泽平时对写数字很感兴趣)。幼儿往往对印象深刻的细节,进行夸大表现,那么妈妈撅着生气的大嘴,是不是反映出妈妈对他过于严厉、甚至看起来有点“凶狠”的态度?幼儿常常会在两个相隔较远的人物之间加上一些装饰物,大花和数字1是不是反映出他与妈妈的心理距离、对妈妈的疏远感?然而,小泽仍然把自己画成笑脸对着妈妈,是不是可以看出,他内心既想亲
近妈妈、却又害怕妈妈的矛盾心理?看来,关于对小泽的后续观察、干预、家园共育工作还有很多要做。
看着孩子们的第二批作品,回头想来,三八妇女节原本是所有女性的节日。我们如果想让幼儿通过绘画表现心目中喜爱的女性,不一定要限定在“我的妈妈”上。每个幼儿都有选择画他喜爱的任何女性的权力,因此我们可以把主题适当拓展,要求幼儿画家庭里的女性成员就可以,题目也可用半开放式“我的××”,这样不就能有效避免类似小蕾和小泽给我们出的“难题”了?<p
【孩子画错了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做功了吗教学反思
4.《画》的教学反思
5.字与画教学反思
6.对印画教学反思
7.画教案及教学反思
8.手印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