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也是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师必须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养成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的习惯,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备课中的反思
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经常这样问自己:“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例如:在设计八年级第二单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活动在线探究活动时,原来目标设置为: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品质;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搜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③知识目标: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新的备课时,我就反思了原来的教学,初二学生第一次被要求系统而科学的进行观察、探究、搜集资料,而他们对现代科技的原有认识肯定存在差异:生活在农村的部分学生不如城市孩子知道得多;女生可能没有男生了解得多,探究有困难;男生不如女生细心、严谨等等。针对这些差异,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知识三种目标都设计成具有递进关系的三种类型供学生选择,并向每个学生说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现代科技的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思维特点、动手能力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自主探究,并能体验到探究活动过程中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整节课的教学实践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检验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反思教学目标要:反思是否以总体课程目标为指导,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全面综合设计教学目标;反思是否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反思是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在讲述“保护大自然,与动物交朋友”时,一个学生突然问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不能伤害它们,那么,毒蛇要咬我,猛虎要吃我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根据教学参考书的要求,这里只需学生探究出热爱动植物、善待大自然的情感,了解、掌握一些如何珍爱大自然的知识和能力即可,所以备课时我也没有设计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怎么办?是搪赛过去,还是置之不理?这可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啊。想到这里,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坦然告诉大家我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讨论研究吧。在讨论中,学生考虑十分周全,引经据典,七嘴八舌。逐步探究出:人的生命最珍贵,应诊爱生命;保护动植物,是在满足人类生存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反对对动植物的泛滥性破坏……教学目标的调整,却实现了“以保存人类为前提,保护动植物”这一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点。
反思: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上课前制定下来的,但课堂上出乎教师预料的情景时有发生,使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不能过于死板,以便于随机进行调整,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反思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反思教学结构,要注意反思教学结构是否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划分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反思教学结构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统一;反思是否结合教学实践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
【案例摘录】听过一位老师讲“积极承担责任”这一内容时,老师带领学生去工厂寻找,到商店寻找,到农村寻找,到部队寻找。回到课堂上又分组汇报,分新闻组(有文字、有图片)、访谈组(有采访、有调查)、活动组(有作品展示、有情境剧场),还有小小辩论场、“收获背篓”等等,好不热闹。我们怎样才能很好地领会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那就是既要形动,还要神动;既要外化,还要内化;既要物化,更要活化;既要知识的传承,还要人文的积淀。一句话,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此外,不能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从而将改革的中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上一节公开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究其实质是对新课程的肤浅认识。正如有的老师说的:“课程改革,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那需要太多的勇气、信心、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想说离开你,那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它已势在必行,深入人心。”那就让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寻吧!
上述这个反思性教学案例摘自黑龙江省张莉老师撰写的《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反思》一文,刊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张老师通过对听课实践的感受,提出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形似,还是要神似”。当课后,她问身边的同学:“学习完这节课,你知道什么是责任了吗?”学生摇摇头。她又问:“那你找到了什么?”答:“我找到了别人的责任。”问:“那你就没找一找你的责任?”答:“我这么小有什么责任?责任那是大人们的事,老师到底啥叫责任?”这位讲公开课的老师为了讲好这节课,特意买了一台手提电脑,还买了一个摄像机,又带领学生进行各种调查,敬业精神自不必说。可这些形式是为让学生理解“责任”这个教学目标服务的啊!应该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知道角色不同,责任不同;丢掉了角色就意味着丢掉了责任;中学生也有自己的角色,当然也会有自己的责任。责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责任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不回到学生身边,找一找他们中间的责任?这样,内容和形式才能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使命不至于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