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篇一:典型教师教学反思

  典型教师教学反思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生动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文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引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良好教材。

  现代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学生通过阅读,在被故事情深深吸引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与文听小男孩进行对照,教学中应怎样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强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考,在读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可持续型的氛围,上课伊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你是如何得到它的?如果你见到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玩具,你会怎样做呢?"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

  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创设交朋友情境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进入"词语连线"的游戏中认读不带拼音的字,最后,由小老师带读有生字词的长句巩固识字教学,为阅读课文打下基础。本课的11个生字只有认读的任务,所以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着力点。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记字方法,对于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有效地促进。

  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使学生积累语言,感悟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比赛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如:让学生自主读第一节,启发思考:这个孩子在玩具柜台前想干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说说自己的理由。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小男孩对玩具汽车的喜欢之情。从小男孩在玩具柜前的表现入手,抓住人物的外在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下文小男孩的异常决定,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坚实基础。自主讨论的方式,同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在深入研读课文后,分组研究讨论:小男孩那样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买一辆呢?结合课文内容,抓住"为什么喜欢却不买"这个核心问题,统摄文章的主体部分。利用对话较多的行文特点,从读中理解。学生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强调自读自悟,引发学生的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丰富学生体验,并从中受到人物优秀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再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对学生实际估计不足、无法牢牢抓住学生、教学机智仍然欠缺等等。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课成败关系重大。今后,我会沿着这条航线,在教改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典型教师教学反思

  城子坦镇中心小学

  赵丽莉

篇二:《写作——典型事例》教学反思

  《写作——典型事例》教学反思 这堂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 优点:1、作文课的一个范例。

  2、典型事例这个知识点讲的很透彻,从事例的概念、运用及寻找三个方面,给学生以明确的讲解。

  3、利用学生写作实例范例,更具备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及有效性,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4、学生当场“练笔”,以拼凑的方式组合成一片作文,很直观,很新颖。

  5、课堂密度大,容量多。

  6、以《藤野先生》一课为例,把写作和教材能紧密的结合。 缺点:1、课堂表达语言过于啰嗦。

  2、问题下达不够明确。

  3、小组的形式讨论,但并未以小组的形式回答,课堂组织形式有纰漏。

篇三:典型课例及反思

  《台阶》教学设计及反思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真情。

  过程与方法:自由、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材分析:

  《台阶》是八年级的一篇课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叙事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声,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 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父亲性格的核心。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初一时已有明显提高,在初一记叙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是父爱,父亲身上的慈爱和坚强、 艰苦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背影上,父爱是世上最无私、最深沉的爱,表达是这么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及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细节,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向《台阶》走近文中的这位父亲。

  二、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悟:

  1、 出示速读要领:要默读、忌回视。

  2、 思考以下问题:

  (1)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来概括?

  (2)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四、研读赏析:

  1、 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吃苦耐劳,具体的研读,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自主探究:

  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要感情地读,说出你感动的原因。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3、 合作探究

  4、 全班交流:谈对父亲的认识

  五、拓展延伸:

  父亲一倍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

  了,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

  六、欣赏歌曲

  画面中播放有父亲的许多形象,联系生活,你是否也有这样难忘的时刻?

  七、作业:写一篇日记《父亲》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台阶高 吃苦耐劳

  父亲 老实厚道

  地位高 坚忍不拔

  教学反思:

  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只见森林, 只见单篇课文,不见一类文章。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语文教师要放权,教会学生阅读。本节课从小说的文体出发,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第一板块抓关键词语,理解读懂故事。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有理解读懂故事第一板块中父亲和台阶的关系,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二板块“抓细节描写,析人物形象”的教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我遵循先感性好理性的原则,教师引路,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加以设计,应该说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学会细节的描写,理解比较到位。这一板块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完成了“写什么”,“怎么写”这两个板块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板块“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一板块中,我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编者为何又要编送这篇小说呢?”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不忘学法指导,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师生互动较好。当然也存在着许多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既能让学生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又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评价,这是我没有细加考虑的,有的听课教师指出后,我经过反思,还是觉得比较操作较好。

  课已上完,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收获也罢,遗憾也罢,这一切都会成为我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语文课。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哈拉海乡中心学校 张 利 新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教学上的主体性,二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体特长。那么,在实施新课标时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整合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能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工作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由研究教学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就语文来说包含字词句段篇、语文篇章等先关知识;第二层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核心层是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变

  “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标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不但具体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水平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

  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初中语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