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范例一

  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当然,最大的感受还是感觉设计课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还比较大一些。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学生准备不够充分。另一个原因感觉自己对教学环节不够熟悉,对词语的推敲不够到位等。

  范例二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我抓住这一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安排教学环节:听读感知——品读欣赏——美读体验——模仿创造,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学习创造。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地品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

  范例三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老师要有一条河流,学生才会有一桶水。优美的散文诗需要优美的语言去讲述。我今后,要加强自我语言的修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课堂调控的问题。这篇文章还要在阅读上多占用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

  范例四

  通过前后两次的授课实践,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其中仍出现了不少问题。经过师傅和组内各位老师的指导,我又习得了些经验体会。

  首先,问题还在于课堂不够形象、生动。正如张老师所说,导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让生长在海边的学生调动最大的生活经验,进入与海浪、海岸的沟通,但由于我没有给学生以视觉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声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远离学生的课堂学习。而在问题设计上,教师的语言尤欠生动,过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其次,对文本主题的探究还不够全面。第一次授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挖掘这首散文诗的第二个层面的主题时,对作者纪伯伦做过相关的简介,但没能结合他的身世和经历,从诗人与祖国的情感方面来探究。虽然这点在第二次授课期间得到了补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层面主题与第二层面主题之间。但从课堂的总体架构来看,这部分内容的加入破坏了课堂设计的整体性,有点“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感觉。而这个爱国主题又不得不说,因此左右为难。后来,还是叶老师帮忙解决了这个难题。那就是将爱国主题放在最后——由诗人出生地环境与文中的海的环境做一联系,再用创作背景的相关说明做一个巧妙的过渡并出示诗人流亡海外,为祖国的独立而奔走呼告的经历,那么让学生理解文中所表现的那份对国土的思恋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还要学会对课文相关资料与课文内容的结合与转化运用。而有时一个巧妙的过渡就能让左右为难的事变成两全齐美。这也是师傅经常向我强调的。

  最后,就是朗读问题。总所周知,语文学科的`朗读非常重要,更何况是这样优美的散文诗。陈老师不止一次给我们年轻教师指出,教师的朗读能够带动学生的品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但是,在我们自己做学生时,默读、速读已经成为习惯,对于高声朗读确乎十分陌生。然而我还是相信“勤能补拙”这句话,反复的练习定能够提高我们现有的朗读水平。

  范例五

  课堂中,自主学习进行的有条不紊落实到位,但仍然有一点是缺憾,那就是,模仿这种写法仿写一篇散文诗。在这一点上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落实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欠信任,只是提醒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譬如 小草 小花 秋风 冬雪 梅花 菊花 泥土 等等来写几句话,句数不限。现在想想,应该让基础好的学生小试牛刀,不能觉得能力不怎么够就让他们失去操练的机会。有句话说的有道理,什么都不是天生的,是锤炼出来的。教学教研同样如此。

  范例六

  课堂是双向的交流,责任在双方:一方在我,一方在学生。有问题,我应该先反思。

  首先:我认为这个课堂设计还是比较好的,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发挥。问题不多,但比较紧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是很必要的,不必因为课程任务而赶,读得不好,随时停下来进行指导。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体会的过程。

  再次:对于后进生千万不要气馁、更不要放弃。其实他们知道老师对他们的苦心的。

  范例七

  这是一篇很适合朗读的文章,用纪伯伦自己的话说“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因此纪伯伦的文章特别能带给人一种特有的美感。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这篇文章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读为主:听读想象,默读思考,朗读悟情,品读欣赏。

  在读中学生去寻找“浪”和“雨”的形象,在读中学生去寻找人生的启迪。最后引入《花之歌》、《美之歌》,让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美美地读上一番。这篇文章在理解上并不是很难,但一节课要读完两篇文章以及拓展的内容又感觉时间比较仓促。今后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仍需精心安排,把握课堂的节奏,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组歌教学反思7则】相关文章:

1.组歌教学反思

2.纪伯伦组歌教学反思

3.《长征组歌两首》教学反思

4.组歌教学设计

5.《组歌》教学设计

6.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7.《组歌》精品教学设计

8.组歌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