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不存在“同音混乱”问题的内容

时间:2021-08-31

  任何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同音词,都能“容忍”这些同音词,同音词的存在不会妨碍语言的交际功能。

  有时候语言里也会临时出现“同音混乱”的情况,这时候,语言就会自动调整,改变说法,避免混乱。

  已故教育家林汉达说过:他的院子里来了三个姓王的,都叫“老王”,一时分不清楚。语言是不能容忍混乱的,这是客观规律,于是,人们立刻改成一个叫“大王”,一个叫“王老”,一个仍旧叫“老王”,自然而然也就分化了。

  任何语言都不能容忍混乱,所以语言里能够存在的同音词都是经过千锤百炼、长期实践考验证明是无害的,否则它们就会早就被淘汰,不会沿用下来了。

  汉语的普通话也不例外。普通话有同音词,多也好,少也好,数量多少无所谓,反正普通话并不存在“同音混乱”问题。这是铁的事实,任何人举不出任何实际普通话里的同音混乱的例子。我们在同音词问题上争论几十年了,大家举出来的例句,都是主观臆造的,没有一个是实际语言里存在着的。

  汉语拼音可以如实地把普通话记录成书面语,这个书面语可以原原本本地再现普通话。既然普通话里不存在同音混乱,汉语拼音书面语也同样不存在同音混乱,没有必要产生“同音忧虑”、“同音恐惧”。

  有人说:口头语言中的“同音词无害”并不能推断出书面语中也“同音词无害”,因为说话的时候可以有说话人的表情、手势、语气等这些视觉表现帮助理解。

  这话乍一听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实际上在一般情况下,说话时的视觉表现对语言的理解并不起决定作用。离开了视觉、只凭听觉(听录音、听广播、电话交谈等),本来清楚的话就会引起误解的实际例子,我们还没有看到过。如果我们能找到实际的而不是虚拟的例子,这个问题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