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化的先驱的介绍

时间:2021-08-31

  十九世纪末,西方传教士接踵而来,在传播福音时他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中国的老百姓文盲太多,无法读懂《圣经》。为此,这些传教士发明了用罗马字拼写方言,再以这种拼音文字印刷《圣经》。这样的方言拼音字,有十几种,最成功的是闽南话罗马字,称为“话音字”。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使用这种文字的有十几万人,分布在闽南、台湾及南洋。当时南洋的华侨,也流行用这种拼音字写家信,厦门邮电局平均一天要收到这样的信两百多封。用这种文字出版的书刊,除了宗教读物,还有科普、文学读物,甚至古籍的翻译,计一百多万种。然而,由于这种拼音字教会的色彩太浓,又是用于书写方言,政府不予提倡,任其自生自灭,文革之后已近绝迹。我小时候还见到老太太用这种文字互相通信,现在恐怕是完全绝种了。

  这种闽南话罗马字是外国人发明的,它的成功促使一些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摸索汉字的拼音化。提出汉字拼音化方案并加以试行的第一个中国人是厦门同安的卢憨章。

  卢憨章生于1854年,卒于1928年,出生农家,几个兄弟中只有他一人读书。他九岁入学,十八岁应考落第,二十一岁去新加坡学了三年英文,回国后在厦门的日光岩设学,“西人习厦语,华人习英语者,均奉以为师。”并帮一位英国传教士编《华英字典》。二十八岁起开始研究拼音字〔他称为切音字〕,于1892年,出版了中国第一种拼音字方案和第一本拼音字著作《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

  先生研究并推行汉语拼音字的目的,是为了救国。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科学,要提倡科学必须普及教育,而要普及教育非使汉字拼音化不可,因为一般人要掌握方块字,要花上十余年的工夫,用拼音字则一蹴而就,“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