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3.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课文构造的优美意境,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
2. 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 主旨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感情脉络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2. 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1. 理解内容和主题。
2. 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他出身贫寒,24岁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课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学习生字词。
(2)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要求:4分钟后能准确认读屏幕上的字词。
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偻朝而往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举手示意,教师随时注意找会的同学来更正。
2、预见性问题:对于“壑”“琊”“潺”“觥”“偻”学生可能读不太准,教师要着重强调并引读几遍;对于“琊”、“觥”生辟字要结合音形义来强调学生记忆。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 自学指导ii
(1)内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要求:15分钟翻译完课文(按成语接龙顺序进行,读一句,译一句)。
1.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注意程序。
2.如果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举手更正。
3.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以下字词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为花。今义,芳草,花草的香味。
山间之四时“时”古义为季节。今义,时间,时刻。
②词类活用
a山行六七里“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c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e伛偻提携“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小孩。
f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后一个“乐”形容词用作名词,乐趣。
③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动词,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到)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
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
五、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诵读课文,在揣摩“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方法:先听读,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
(3)要求:8分钟后能说出文中“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①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②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轻读)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六、课堂检测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读课文,理思路。
(2)方法:诵读课文,结合要求按学习小组形式交流。
(3)要求:6分钟后能回答下面的问题。
1.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什么?
2.试围绕主线概括各段内容?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 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乐”,从课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可以看出。
2. 第一段总写乐。第二段写了山水之乐,具体写了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的变化。第三段写了游人之乐与宾客之乐。第四段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3. 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线索”,“第一段总写乐”有点模模,教师应适时点拨。
三、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
(1)内容:分析课文,了解本文主旨。
(2)方法: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的“乐”?他们为何而乐?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文中写出了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滁人:山水之乐。众宾客:山水之乐,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2.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特别是“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预见性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对太守乐的正确理解。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周围赏心悦目的环境;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服务的。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不同之景,则是为了衬托“乐亦无穷”,借以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3.预见性问题:第一问应根据学情对学生加以提示,如从“时间”,“方位”考虑。
五、小结:
《醉翁亭记》一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请同学们多多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