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学习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 认读,感受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是一篇( )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如果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
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
同乐。
三 品读,发现美
《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么究竟它有那些美点。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最后小结。
美在语言。1语言凝练、含蓄。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四 思考,延伸美
1我们还学过和这篇散文写作背景、内容相类似的文章么?你
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
共同点:寄情山水,旷达情怀。
人生启示: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试金石。
磨难,人生的一种财富。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人生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的确如此,文天祥
为了丹心报国,甘愿把生命放弃。欧阳修官场失意,却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五 总结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韩愈,他们奉献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
六 布置作业
1我们可爱的家乡也是风景迷人,请你发现家乡的美,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心声。(不少于300字)
2真情感悟:以我们拓展延伸的话题为主,写一篇读后感言。
要求:从二个题中任选选一个来作。
七 教学反思
本文是写景美文,根据课标理念,把课文设计为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悟意境美,探究语言美,训练学生阅读基本方法;把课文作为靶子,诱导探究研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把课文作为引子,导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