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起笔,仅用“环滁皆山也”五字,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鸟瞰全景。过去有人买到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草稿,看到原稿说滁州四面都有山,用了几十个字,后来改定,仅“环滁皆山也”五字。这一句历来被誉为锤炼字句的典范。作者从大环境、大背景写起,然后突出写西南诸峰,因为那里林壑尤美。
下面再把范围缩小,突出介绍那蔚蓝而深秀的琅琊。再往下,视野推前,由俯及仰,沿山路而上,先写听觉,渐闻水声潺潺;接写视觉,有泉泻出于两峰之间。介绍:酿泉也。
继续前进,峰回路转,突然出现一个翼然临于泉上的亭子的特写镜头,这镜头不是平摄,而是由下向上仰摄的。在此点题:醉翁亭也。
这一层用最经济的笔墨和最集中的画面把作者想要突出的重点(山、泉、亭)尽收眼底,轮廓分明,眉目疏朗,方位清楚,从大到小,由俯及仰,自远而近,一步一步地把读者引入佳境。同时把下文“朝而往,暮而归”的游览路线具体交待清楚,为下文写人的活动布置好了环境。
2、亭的得名。紧接点题,说明建亭者和名亭者。只说取名的是太守,伏下一笔,而把“庐陵欧阳修也”留作全篇的结句。这样既使文章曲折有致,也显出作者表面的闲逸和内心的深沉。“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寓之酒也”,进一步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了一个“乐”字,为下文的发挥作好铺垫。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若夫”表示另提一事,使第一、二段有机地联系起来。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日出”是朝,“林霏开”是明,“云归”是暮,“岩穴暝”是晦。出、开、归、暝四字,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