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写景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评析语句,感受课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幼年丧父,家境又十分贫寒,他的母亲就以河边的荻杆画地来教他认字读书,就是这么艰辛的求学环境,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24岁参加科举考试时中了进士,这是一个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的人。但后来他由于支持当时的政治改革,在改革失败后,屡遭贬斥。有一次他被贬到了滁州,任滁州知州,对于和他一样被贬的人来说,难免会心情抑郁,愤懑不平,那怎么办呢?他们往往会寄情山水,借山水美景来抒发自己的这种伤心抑郁之情,这个人呢,也是如此。在他被贬滁州期间,他写下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佳作一出,盛传不衰。滁州人唯恐失之,就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了,怕日久磨灭,又请大文学家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此文感人的艺术魅力。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篇游记呢?它的作者又是谁呢?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板书课题。

  好,前面大家已经通过探究研讨,了解了此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这篇游记中所描绘的美丽风光,感受作者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去体会他游览山水的乐趣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写景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1、文题《醉翁亭记》,即交代了本游记的游览地点,就是醉翁亭。那么作者在首段是如何引入醉翁亭的呢?请各人自读第1自然段,分析第1自然段的写景顺序。这是什么顺序?(空间顺序)

  分析写景顺序:

  全景——————————————局部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这是什么写法?(移步换景)

  播放微课《移步换景——醉翁亭》——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对所看到的不同事物进行叙述或说明。视点和要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定要把立足点的空间变换顺序交代清楚。

  2、如果说第一自然段的写景顺序是空间顺序的话,那么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又是怎样的顺序呢?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了朝暮及四季的景物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提示:对于时间顺序,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找到时间点之间的衔接关系。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句。

  1、我们掌握了本文中写景的顺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请每人找出文中你觉得最美的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1—4小组赏析第1自然段,5-8小组赏析第二自然段。)

  ⑴环滁皆山也。

  赏析参考: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却领起了全文,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言简意赅。

  ⑵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赏析参考:

  这里先写,后写,再写,最后推出醉翁亭,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几句话,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个亭子,仅用了几十个字,文笔十分简练。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这些交织为一体,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蔚然而深秀”,这样写琅琊山,使得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

  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壮丽的群山映衬下,越发显得山泉的清朗,而亭子偏又踞临于泉上,更别有一番风光。

  没有山,那泉就不美,没有泉,显得山很孤单。没有亭子,那山泉就会失色,有了亭子,就有了趣味。山水亭台,辉映成色,有了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⑶朝暮变化之美。

  赏析参考:

  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了清新翠绿的`颜色。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洞穴一片昏暗。作者传神的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说明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又细,可以根据不同的景象写出不同的境界。

  ⑷四季变幻之美。

  赏析参考:

  作者生动的写出了四季的景物变化。他细心的选取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天;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幻,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好像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四幅画面互相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齐读第2自然段。

  2、在这么美丽的风光下,自然免不了人的活动。下面让我们跟着醉翁的脚步一起,也去分享一下滁人的游玩和太守宴饮的乐趣吧!

  把第3自然段中你觉得最有趣味的活动场景找下来,读一读,并写下你的感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赏析参考:

  滁人游玩,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有背东西的人,有走路的人,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从侧面反映出太守的治理十分好,老百姓生活富足而安定。

  宴饮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说明了滁州这个地方十分富饶。

  宴饮之乐,没有嘈杂的丝竹打扰,但有投壶的,下棋的,喝酒的,划拳的,十分热闹,充满了野宴的乐趣。

  对于太守的描写十分简练,他醉在其中,也说明他乐在其中了。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把握主旨。(课后第2题)

  1、全文中,洋溢着浓浓的乐趣,请分析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了“乐”的哪几种情境?

  禽鸟乐

  游人乐乐什么?

  太守乐

  2、小组探讨“乐什么”,再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一员,说说你感悟到的乐。

  融入情境,说“乐”:

  禽鸟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鸟儿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游人乐:游人们跟着太守一块游山玩水,生活的十分富足而安定,当然十分快乐。

  太守乐:太守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事。他做到了与民同乐。

  3、谁乐的境界最高?为什么?

  鸟乐是本能的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只有太守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五、小结。

  读罢此文,我们仿佛听见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到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看到了一幅幅早晚变化、四时各异的美妙图画。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醉翁——欧阳修旷达自放的品性,他摆脱宦海浮沉、人事纷扰,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略风光之美,人情之美,真正享受游赏之乐,同乐之乐以及人生之乐!好,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