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从中学教师做起,一直做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成为清华园里的一位著名教授,让作为中学教师的我佩服至极。然而,天不佑人,先生仅活了51岁就匆匆弃世,虽然后来赢得了毛泽东的表扬,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日后的伟大领袖专门说了一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先生总算是名垂千古了,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身后的虚荣毕竟代替不了生前所受的困顿煎熬,这才是让人无比慨叹的事情。
朱自清先生虽然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但一向是个自由主义者,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一些比较激烈、斗争性强的政治活动。抗战时期,他认为只要抵抗敌人,生活过得苦一些也应该,很少发牢骚。在昆明西南联大时期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直到1946年7月中清华大学复员回北平之后,朱自清的态度才逐步变了,按吴晗的说法是,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x党反对派面前站起来了,“除了很少几次的例外,他参加到我们的行列里来了。”也就是说,朱自清已经从一个自由主义者转变为现实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对一个作家教授来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在不长的时间里,朱自清就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这是为什么呢?原因除了当时时代的大环境(国x党政府的腐朽无能)外,最重要的是与明史专家、当时同为清华教授的吴晗热情帮助分不开的。吴晗本是一个出色的明史专家,受其共产党员妻子袁震的影响,走上了反蒋道路,1943年加入民盟,回北平后,成了北平民盟的领导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反蒋反内战运动。这就需要团结一批教授,争取他们参加各次反蒋斗争的签名活动。朱自清当年名声很大,自然是吴晗争取团结的重点对象。吴晗经常去看他,同他一起讨论时事,并约请他参加一些进步的集会,请他在进步的宣言、通电上签名。就这样,朱自清在吴晗的带领下,走上了政治斗争的道路。吴晗后来回忆说:“在反对美国反对国x党的一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他一看见我,也就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我记忆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签名的。”用签名这种方式参加一些政治斗争,这无可厚非,但吴晗在1948年6月找朱自清的那次签名,看了让人非常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