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作品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作品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时光的流逝是很快的,这一秒你也许在希望时间过快点,可当你感觉到时间过得快时,已经为时已晚。
从古至今,要我们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今日事今日毕”。等。在你不经意间,时间就会从你身边溜走。时间就像一个被大人牵住的小孩儿,你牵住了他,他只能听你的话,你若是牵不住他,就相当于浪费了时间给你的机会。
这,也是我学了《匆匆》后的感受,朱自清在这篇文章里多次运用到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让无形的时间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变得可以发觉它的流逝。作者还把“八千多日子从他手中溜去”比成“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八千多日子才算是针尖上的一滴水,我们的每一天都显得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微不足道,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一样,消逝的那么快,几乎就在瞬间无影无踪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何况这个日子是个飞毛腿。朱自清为什么感叹呢?爸爸和他差不多的年纪,我看爸爸写的文字说道:人年轻时,好象心在船上,两边是迷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做很多事,但却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成熟了后,知道自己的职责,但又有了很多牵挂,不禁为自己的未来叹息、担心,所以才会“头涔涔而泪潸潸”。现在心在云端,可以认清一切,但做不了事了。看到这儿,我的牙齿也不由自主地发出咯咯的磨牙声,额头上也是湿湿的。
大冬天了,我怎么会这样?我问自己?只是因为日子过得更快,难道不比呆在冬天好多了吗?!冬天一会儿就无影无踪,但只是隐了身,不是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吗,冬天也会蹦回来的,但日子是从不会隐身的,你看不见他时,他就早已消失,永不再回。
朱先生的八千多日子只是针尖的一滴水,而我现在经历的冬天只怕是一粒水分子,在浩瀚的宇宙中,什么不在匆匆着呢?也许我在沉思这会,针尖上的水又不知道滴了多少滴?也许不知道在多少滴后,《匆匆》这部绝作也化作了一团蒸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是呀,又有什么可以挽留这一切呢?
一直以来对绿就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的心情,这种心情总在心头涌动,但总说不清道不明,直到读了我的扬州老乡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
先生在文章的开头这样说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初读文章,就被这他的惊诧所吸引,我不明白一色的绿为何让他这般的惊诧,从小生长在农村,见惯了禾苗的青绿,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绿,怎么还会有人对绿有这样的感觉呢?我顺着他的惊诧望去,梅雨潭在他的笔下竟然有着如此“醉人的绿、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飞花碎玉”般的瀑流流入像“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的潭中,“闪闪的绿色”如“离合的神光”,皱缬着的绿波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滑滑地明亮着的水光像“柔软鲜嫩的鸡蛋清”,纯净的水色像“温润的碧玉”,整个深潭像是“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鲜润”。先生用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比喻,从视角、触角、感觉等角度展示“奇异的绿”、“醉人的绿”。置身于他的绿中,我也被感染,被陶醉,也惊诧于梅雨潭的那一片绿意,甚至生发出许多感悟来!
是啊!绿也许就是生命的本源,绿也许就是生命的体现,绿也许是生命的慰籍,绿也许就是生命的圆满。张开眼,绿随处可见。不管是枝繁叶茂的大树,还是零星点大的小草,都在向你昭示绿的存在。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一片绿,都洋溢着生命的希望和澎湃的激情。无需纷乱的点缀、无需斑斓的色彩,简简单单、素面朝天,也能给人深深地感动。每一片绿都能让人联想到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无论是春天的播种、夏天的勃发,还是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孕育,无一不是绿的创举。领略着自然界各种生命舒展着的绿色生机,人的心头会滋生出一种对生命的渴望。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的绿色面前,人可以也应该让精神世界留一抹葱茏的绿意和一脉天籁的气息,留住生命中绿色的纯粹,让自己的生命状态轻松、自由、博大、快乐。当你遇到挫折或是不愉快的事情后,为何不扑入绿的怀抱中呢?绿意融融足可熨平你心灵的褶皱。尽情欣赏这种简单,用心感受这份自然,难道还不够吗?
回眸先生文章里满潭撩人欲醉的绿和悠然宁静的美,我已不知归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探寻先生的感情脉络,我想先生已把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和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蓄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了。这一切应源于先生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沉浸在先生描绘的深深的.绿中,我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仿佛变成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绿色世界快乐地翔舞!
品味绿色,感受生命;品位绿色,感悟生活。那一片我心中的绿啊。
谈起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尔基咏物言志的名篇《时钟》。尽管格调各异,但两位作家不谋而合,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怀,或生发议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五四运动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己。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的这种意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着的,挣扎着的(《读〈毁灭〉》)。了解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